徐连合《灯火依稀篱落间》散文鉴赏

近几年,我在县城教书,时常有过去在山区教书时认识的学生和家长到县城赶集或办事,遇到时,很亲热地拉一会家常,有的还到我的单位坐一会,谈一谈学生毕业后的学习和工作,这使我常常回想起在我们县西部山岭工作时的一些往事。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师范毕业后,我被分配到离县城有百余里的丘陵一带教书,那一年我二十二岁。工作单位是塔上镇初级中学,它坐落在一道大岭的阳坡。进院是一条南北甬路,甬路的两旁是两排瓦房,东边是学生教室,西边是老师们的宿舍和办公室。当时学校的条件还较差,虽说通了电,可经常停电,晚上照明需要点上蜡烛或煤油灯。房屋大都是建国初期的建筑,很简陋,下雨天,房顶还漏水。记得一个夏天晚上下雨,我的办公室兼宿舍漏雨厉害,没办法,只得和同屋的老师把铺盖搬到教室里,在学生课桌上将就睡了一晚。

虽说办公和生活条件很差,但我们的精神状态很好,很乐观,从不怨天尤人,全身心扑在教学工作上。学校有二十多位老师,大部分离家较远,平时就住在学校,只有星期日才回家一趟。晚饭后,有时备课看书,有时在附近的岭坡上散步,也没有什么娱乐活动。我印象较深的就是晚饭后步行到各个村子对学生进行家访,其中许多情节现在还记忆犹新。

家访有很多种情况。一般的家访,就是几个老师晚饭后做伴到某一个村子,这几个老师也不是一个年级的,到一个村子基本上能把村里的初中生走访一遍,因为当地村庄的人口并不是太多。这种家访也就是把学生在学校时的学习、纪律、劳动等方面的情况跟家长说说,也问问学生在家里的一些情况,包括是不是经常帮父母干些农活,有空闲的时候能不能看会儿书。通过家访,也能了解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以及学生家的经济情况。

那时的家访,并没有制度的硬性规定,也没有领导的刻意安排,都是老师们自愿的行为,它不仅是习惯,更是一种自觉。走在高低不平的山岭路上,披拂着皎洁的月光,呼吸着原野里庄稼和野草的气息,聆听着归牧牛羊悠然的叫声,观望着农舍里明亮的灯光,我们觉得那也是一种人生的幸福。

家长和学生对我们的家访是很欢迎的。当地农家房屋大都比较简朴,也很整洁,老乡们很热情,也很实在。他们把老师看作很有学问的人,孩子的老师来了,似乎会使他们家蓬荜生辉,这也使得我们诚惶诚恐。进得家门,学生搬椅搬凳,家长倒水沏茶,学生的父亲与我们聊天,学生的母亲在灶里点火,给我们炒些自家种植的花生。吃着香脆的花生,与家长拉着家常,有时帮学生解决一些作业中的问题。这时,老师们的心境,就像山花开放在春风里,就像溪水滋养出一片青葱绿意。在老师与家长和学生之间融洽、自在的交谈中,寄托着希望,萌发出生机。

也有特殊情况下的家访。一年冬天,我担任着初二年级的班主任,一天,一个女学生来请假,说她的父亲挖石头时被砸伤,住在乡镇卫生院。过了几天,和那个女学生一个村的学生告诉我,她的父亲死了,她的母亲是南方人,前几年就走了,不见踪影,家里只有年老的爷爷奶奶和一个五六岁的小弟弟,家里本来就比较困难,现在更是雪上加霜,那个女学生可能不来上学了。我听了后心里有种压抑的感觉,那个女学生学习上知道努力,成绩很好,也很懂事,要是真辍学了,就太可惜了。我找来教我们班的几个老师商量,要对她进行一次家访。我们几个凑了四五十元钱,想帮助她家过渡一下。那时我们工资很低,1988年刚上班时每个月就挣四十几元钱。

吃过晚饭,我们三个老师去那个学生家。那天,天阴沉沉的,刮着寒冷的西北风,还飘起了零星的雪花。天完全黑下来的时候,我们来到她家。篱笆院墙,土坯房屋,屋内生着过炕的泥炉,风吹得窗户纸呼呼直响。女学生见了我们,先是笑了一下,马上又掉下泪来。在我们的劝说和鼓励下,她和她的家人答应坚持上学。

从她家出来,地上已经落了厚厚的一层雪,地上的雪在灯光的映射下散发出晶莹的光华,女学生送了我们很长一段路才回去。初中毕业时,这个女学生中考成绩非常好,她奶奶让我们帮助她报志愿,最后选择了市里的一所师范院校,那时上师范院校是免费的。现在,她在我们县山区的一所小学教书,我们还时常联系。

在山区教书,遇到困难时,家长们总是热情地帮助我们。有一年暑假,我的一个亲戚在附近的燕川乡教学,假期里学校要给升初三的学生补课,我的这个亲戚因家里有事,让我替他上了一个月的课。那个学校规模不大,假期上课的老师家就在附近,放学后就都回了家,平常做饭的师傅也不愿意给我一个人做饭。我家离那里很远,吃饭就成了问题。开始只能吃一些从家里捎来的馒头饼子,将就着解决饥饱问题。

这样过了两天,一个下午,有两个学生家长找到我,他们听孩子说我从老远的地方来上课,饭也吃不好,特意请我到他们家吃几天饭。一开始我感到很不好意思,不愿意麻煩人家。可家长确实是诚心诚意,推却不过,去了几次。尽管当时人们还不富裕,家长招待我的饭食却很好,我印象较深的是当地的家常手擀面。面条是妇女用擀面杖在面板上擀出来的,很是费工费力,煮出来的面条筋道、宽厚、润泽,加上由碧绿的豆角、自制的腌肉以及豆腐、粉条等在铁锅里炖出来的大锅菜,确实非常好吃,至今还回味幽香。学生家长对老师的深情厚谊,让我有一种绵长而醇厚的感动。

我在那里教学的十多年的时间里,走遍了那里的每一个村庄。哪个学生家里有一棵高大的香椿树,哪户人家门前有一盘厚重的石碾;哪条小河大雨后容易暴涨,哪段山路下雪后难以行走;哪里有一株山桃花,哪里有一泓清泉水,我都很熟悉。

我离开那里将近二十年了,后来也去过那个学校两次,驻足在延绵起伏的岭坡上,总会想起曾经的艰苦而快乐的教书生涯。那里学生们的刻苦与坚韧,家长们的淳朴与热情,都使我难以忘怀。傍晚家访时篱落间的灯火,时常会出现在我的记忆里,那么明亮,那么温暖。

(作者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灵寿县职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