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幽默到正经
“幽默”一倾于讽刺,失了它的本领且不说,最可怕的是有些人又要来“讽刺”,来陷害了,倘若堕于“说笑话”,则寿命是可以较为长远,流年也大致顺利的,但愈堕愈近于国货,终将成为洋式徐文长。当提倡国货声中,广告上已有中国的“自造舶来品”,便是一个证据。
而况我实在恐怕法律上不久也就要有规定国民必须哭丧着脸的明文了。笑笑,原也不能算“非法”的。但不幸东省沦陷,举国骚然,爱国之士竭力搜索失地的原因,结果发见了其一是在青年的爱玩乐,学跳舞。当北海上正在嘻嘻哈哈的溜冰的时候,一个大炸弹抛下来,虽然没有伤人,冰却已经炸了一个大窟窿,不能溜之大吉了。
又不幸而榆关失守,热河吃紧了,有名的文人学士,也就更加吃紧起来,做挽歌的也有,做战歌的也有,讲文德的也有,骂人固然可恶,俏皮也不文明,要大家做正经文章,装正经脸孔,以补“不抵抗主义”之不足。
但人类究竟不能这么沉静,当大敌压境之际,手无寸铁,杀不得敌人,而心里却总是愤怒的,于是他就不免寻求敌人的替代。这时候,笑嘻嘻的可就遭殃了,因为他这时便被叫作“陈叔宝全无心肝”。所以知机的人,必须也和大家一样哭丧着脸,以免于难。“聪明人不吃眼前亏”,亦古贤之遗教也,然而这时也就“幽默”归天,“正经”统一了剩下的全中国。
明白这一节,我们就知道先前为什么无论贞女与淫女,见人时都得不笑不言;现在为什么送葬的女人,无论悲哀与否,在路上定要放声大叫。
这就是“正经”。说出来么,那就是“刻毒”。
【导读】
一本正经未必真君子
自西医涌入中国后,中医不再独大,中西医结合逐渐成为趋势。然而,幽默与西医不同,一旦成为国货则有“堕于‘说笑话’”的危险。讽刺,有性命之忧;幽默,又容易陷入低俗。此种两难境况,《从讽刺到幽默》一文中已有表述。
1933年1月,国民党政客戴季陶发文:“开口骂人,说俏皮话……都非文明人所应有。”《从讽刺到幽默》发表于1933年3月7日,《从幽默到正经》次日见报。《从幽默到正经》在前文基础上,结合时局对政府限制言论自由的行径,进行了进一步揭露:有名的文人学士“要大家做正经文章,装正经脸孔”,难以掩盖其嫁祸于人、掩耳盗铃、欺软怕硬的嘴脸,一本正经未必真君子。
鲁迅是如何层层递进、步步为营的?多读几遍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