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张刑部诗序》唐宋散文鉴赏

王安石·张刑部①诗序》唐宋散文鉴赏

刑部张君诗若干篇,明而不华②,喜讽道而不刻切③,其唐人善诗者之徒欤!

君并杨、刘生,杨、刘④以其文词染当世,学者迷其端源,靡靡然⑤穷日力以摹⑥之,粉墨青朱⑦,颠错丛庞⑧,无文章黼黻⑨之序,其属情藉事⑩,不可考据也。方此时,自守不污者少矣。君诗独不然,其自守不污者邪?

子夏{11}曰:“诗者,志之所之也。”观君之志,然则其行亦自守不污者邪?岂惟其言而已!

畀{12}予诗而请序者,君之子彦博也。彦博字文叔,为抚州司马,还自扬州识之,日与之接云。庆历三年八月序。

【注】

①张刑部:名保雍,字粹之,历任太常博士、刑部郎中等职。②明而不华:鲜明而不浮华。③讽道:讽谕。刻切:尖刻,刻薄。④杨、刘:指宋初西昆体诗派创始人杨亿、刘筠。⑤靡靡然:顺势而倒的样子。指当时文人跟着西昆体诗风跑。⑥摹:摹写,依样写作,模拟。⑦粉墨青朱:形容西昆体诗歌,辞藻华丽,色彩浮艳。⑧颠错丛庞:指西昆体作品,一味模拟前人诗句,大量堆砌典故,语意轻浅,庞杂无序,拼凑成文。⑨黼黻(fǔfú府扶):古代礼服上所绣的花纹,有一定色彩与图形要求。⑩属情藉事:写情叙事,引用典故。{11}子夏:孔子学生,相传《诗》《春秋》等儒家经典是由他传授下来的。{12}畀(bì必):付与,托付。

这篇短文写于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当时王安石正任淮南判官,治所在扬州。那一年他因公暂回家乡临川,与张刑部之子张彦博相识,并应彦博之请,为张刑部诗集作序。王安石在序中肯定张刑部的诗歌及其“自守不污”的人品。同时,借此序言发表自己的文学主张,批判宋初浸染诗坛的西昆体诗风。

宋初,社会上流行西昆体,效法著名诗人李商隐,其特点是专从形式上模拟李商隐,一味搬用李商隐的诗题、典故、词藻,内容空洞缺乏真情实感。这种诗风同当时那些馆阁学士的身份,和那种升平盛世的宫廷环境,正相适合。朝廷也以此取士,师友互相讲求,直待欧阳修领导北宋诗坛,才一扫西昆体的华艳诗风。年轻的王安石出自欧阳修门下,对于西昆体的华艳,更是深恶痛绝,因此写下这篇《张刑部诗序》。

本文第一部分,着重评价张刑部的诗歌“明而不华,喜讽道而不刻切”,即说张诗形象鲜明,语言明畅,内容充实,不浮华艳丽。赞扬张刑部说:“其唐人善诗者之徒欤!”张君真是唐代擅长写诗者那样的人啊!这一评价运用了暗中讽喻笔法,因为作者这里肯定了张刑部善学唐诗,也为批判西昆体诗人把学唐诗引向形式主义深渊作了伏笔。风格显得含蓄委婉,不直白苛刻。

第二部分是全文的主要部分,作者在此段严辞批判西昆体诗风对当世诗坛的浸染。首先交待张君与西昆体领袖杨亿、刘筠同是北宋初期人,当时正是“杨、刘以其文词染当世,学者迷其端原,靡靡然穷日力以摹之”,而后五句话,简洁有力地概括了西昆体的特征。西昆体浸染诗坛,学者迷失方向,终日沉溺在这种浮华的诗风中,竭尽全力摹仿,使西昆风气盛行天下。紧接着文章转到张君身上,在西昆体盛行的诗坛上,就已经有像张君这样有文学思想的作者,写作和西昆体完全相反的作品,一扫西昆体的富贵气与浮艳气,而归于质朴无华、不事虚语的真实境界。一句“自守不污者少矣。君诗独不然,其自守不污者邪?”出自作者内心,真挚而不保留地赞扬张诗不被西昆体诗风影响,出污泥而不染,能坚守正确的诗歌创作原则。

自古从一个人的文中可以看出人品,于是作者由张诗联想到张君的为人。因为“诗者,志之所之也”,诗言志,“观君之志”就能看出张君的人品,所作所为也一定是“自守不污”的君子,言行一致的正直诗人。以上第二段,作者从理论上严厉批判了西昆体诗风,表彰了张刑部坚守正确的创作道路,从而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文学主张。

这篇文章,写得中心突出,脉络分明,井井有条,表现出王安石散文一向简洁挺拔的风格。

后人评论

过珙在《古文评注》卷十中曰:“起处衬起一层,结处深推一层,中间写正面处曲折顿宕,极委蛇壮浪之观,不似平冈坦途,一往无佳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