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特林克,莫里斯作品分析

【生卒】:1862—1949

【介绍】:

比利时法语诗人、剧作家,前期象征主义*文学运动在戏剧领域的代表,象征派戏剧的创始人,191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梅特林克于1862年8月29日生于法兰德斯省的根特市。自幼热爱文学。中学毕业后遵从家人的指教学习法律,当过一段短时期的律师。他对律师工作并无兴趣,业余时间常为报刊写诗歌、特写等。1886年曾去巴黎小住七个月,参加了象征派文学运动,为他从事象征主义文学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889年发表第一部诗集《暖房》和第一部剧本《玛兰纳公主》。1896年发表了第二部诗集《十二首歌》(以后增订为《十五首歌》)。同年移居巴黎。1903年,法朗士推荐他参加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但未能得此殊誉。1904年比利时一个巡回剧团去斯德哥尔摩演出他的《玛兰纳公主》,产生了热烈的反响。1908年瑞典文学院秘书威尔逊又推荐他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这一次仍未夺得桂冠。同年发表代表作、六幕梦幻剧《青鸟》。1911年由瑞典驻罗马公使毕尔特推荐,荣获该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奖因由是“赞赏他多方面的文学活动,尤其是他的著作具有丰富的想象和诗意的幻想等特色。这些作品有时以童话的形式显示出一种深邃的灵感,同时又以一种神妙的手法打动读者的感情,激发读者的想象”。一次战时,他在意大利为被侵略的祖国比利时奔走呼号。1932年比利时国王封他为伯爵。二次战时流亡美国,1947年才返回欧洲居住。两年后在法国的尼斯病逝。

梅特林克的理论与创作的主要成就是在戏剧方面。他的戏剧理论的要点是:一、提倡戏剧的神秘主义。他认为上帝或神所启示的世界是非理性的,神秘的,但又是美的,因而戏剧要神秘而美。二、提倡“静剧”,即不重情节而重幻想、重象征、重诗意的戏剧,而这种“静剧”还应含一种哲理的因素。

梅特林克的戏剧充满了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平等现实的不平,但这种同情与不平却是怨而不怒,富于一种温情的色彩。梅特林克的戏剧摒弃传统的戏剧手法,采用象征的艺术手段,折光地反映现实。这种手法为戏剧表现手段的革新,揭开了历史的一页。他的戏剧充满了诗情画意。严格说来,从意境上看他的戏剧其实应是一种诗剧。梅特林克的戏剧以1896年为线,其前期多写“死亡戏剧”,剧本表现的主题多是“死亡支配着我们的生命,而我们生命的唯一目的就是死亡。”所以他前期的剧作充满了悲观绝望和神秘的气氛。他是象征派“死亡戏剧”的代表作家。这一时期的主要剧作除《玛兰纳公主》外,尚有《不速之客》(1890)、《盲人》(1890)、《普莱雅斯和梅丽桑德》(1892)、《阿拉丁和帕拉密德》(1894)、《丁达奇尔之死》(1895)、《室内》(1895)。1896年写的剧本《拉格拉凡和赛丽塞特》显示了作者摆脱悲观主义,探求道德价值的努力。这一时期剧本有《莫娜·佳娜》(1902)、《青鸟》*(1908)、《订婚》(《青鸟》的续集,1918)、《圣安东尼显灵记》(1919)、《冉·达克》(1945)。他的诗集只有上文提到的两部。此外尚有散文集《卑微者的财宝》(1896)、《明智和命运》(1899)、《蜜蜂的生活》(1901)、《花的智慧》(1907)、《大秘密》(1921)、《蚂蚁的生活》(1930)等。

梅特林克的剧本《普莱雅斯和梅丽桑德》后由大音乐家德彪西谱曲改编为歌剧。我国现代著名作家陈学昭留法时曾翻译过梅特林克这个由德彪西谱曲的歌剧,并曾托鲁迅先生介绍发表(后因被审查下来,未能发表)。鲁迅在致陈学昭的信中,对陈学昭这一工作曾给予鼓励。这其实也是对于梅特林克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