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拉,特里斯唐作品分析

【生卒】:1896—1963

【介绍】:

法国诗人、随笔作家、编辑、达达主义*创始人。他生于罗马尼亚。17岁时,即用罗马尼亚语写诗。1916年与一些文学青年一起,在瑞士苏黎世成立了一个新的文学团体——“达达”,旨在反对一切有意义的事物,反对传统与常规,也反对包括达达主义*在内的文学艺术。1917年办《达达》杂志。这时,他写有达达主义的第一部作品《昂幕皮里纳先生首次天堂奇遇记》。1918年又发表《达达主义宣言》。1919年查拉来到巴黎,与同他有通信联系的安德烈·勃勒东*、菲利普·苏波*、路易·阿拉贡*见面,使早已存在的文学杂志《文学》成了达达主义的喉舌。1920年,查拉和他的朋友们一起,组织了轰动一时的示威游行,宣扬达达主义。达达主义在1921年解体。查拉在几经踌躇之后,终于1930年参加了正在崛起的超现实主义*文学运动。1931年他在刊物《超现实主义为革命服务》上发表历史性和理论性文字《论诗的现状》,这篇文章与《超现实主义宣言》以及皮埃尔·让·儒弗于1933年写的《血汗》序言,都是超现实主义的重要文献。1934-1938年诗人在西班牙参加西班牙内战,与共和主义者并肩战斗,1936年参加法国共产党。二次战时在法沦陷区参加地下抵抗运动的文艺组织,任抵抗运动《观点》杂志秘书、图鲁兹电台“抵抗运动文学播音”领导。法国光复后,他在图鲁兹创办奥克语研究院。晚年主张文艺为革命服务。1947-1948年间曾先后两次在巴黎大学发表题为《超现实主义与战后世界》的讲演,反对坚持超现实主义立场的勃勒东,同时又与萨特就“干予现实的诗歌问题”展开论战。

以1930年为界,查拉的创作明显地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他前期的诗作透露了其灵魂深处因受到两面夹击——超现实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两面夹击而感受到的极度苦恼,表现了对于人类社会每天发生的无数惨剧的憎恶与惊诧的心情。这个时期,他思如泉涌,多反映心灵活动,不受理智约束,诗也不加标点,无头无尾,读起来十分费解。后期创作,与革命的利益接近,原有的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诗风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一种富于人情味的语言,但仍是较为晦涩费解的。

查拉的作品有《诗25首》(1918)、《七篇达达宣言》(1924)、《近似的人》(1931)、《反脑袋》(1933)、《谷和糠》(1935)、《在此期间》(1946)、《逃走》(1947)、《自语》(1950)、《内心面目》(1953)、《独白》(1956)、《玫瑰与狗》(1958),剧本《云帕》(1924)。代表作为剧本《正面或反面》*(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