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作品分析

亦称“生存主义”、“实存主义”,是现代人本主义思潮的代表,现代西方哲学中最流行的派别之一。丹麦唯心主义哲学家基尔凯郭尔*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提出了“孤独的个体”、“存在”等哲学范畴和一些理论,被认为是存在主义的先驱。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在德国有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在法国有萨特*、马塞尔、梅洛——庞蒂;在美国有蒂利希、怀尔德、巴雷特等等。存在主义强调研究“人”和“自我”,它自称是“人学”。这个“人学”是与“神学”相通的。胡塞尔的现象学对存在主义产生了很大影响。胡塞尔认为哲学在于研究本质,一切所谓现象和本质都以自我意识或自我的意向为基础。存在主义又分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和有神论的存在主义。两者都主张: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存在”。无神论存在主义认为,存在是人的“自我精神”与“自我意识”。如海德格尔认为:“我们真正接触的唯一的本体的形式是人的存在。”有神论的存在主义认为,在人的精神之上,还有一个更根本的存在,即上帝。

存在主义作为一种思潮,首先以一种极端悲观主义的思想产生于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种思潮很快在各资本主义国家蔓延,先是法国,而后流行于意大利、美国、阿根廷和日本。战后最有影响的存在主义者是法国的萨特。他企图把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用存在主义补充马克思主义。萨特认为马克思主义不关心人,所以要用存在主义加以补充。这实际是想用存在主义来改造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的各个代表人物的理论观点不尽相同,其政治表现也不一致。作为资产阶级世界观和人生观的萨特存在主义,在某些方面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的激进思想,抨击了帝国主义的一些罪恶,因而在政治上有一定的进步性。存在主义对哲学、文学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都有很大影响,在世界上流传很广,对东欧和苏联也有影响。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苏联就出现了存在主义的文学作品。五十年代产生于法国的荒诞派戏剧也是以存在主义为哲学基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