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著名诗人,后期象征主义文学*的核心人物托麦斯·史登斯·艾略特*的抒情长诗。是艾略特的代表作之一。发表子1922年。全诗共434行,分五个部分。这五个部分的标题分别是:《一、死者葬仪》、《二、对弈》、《三、火诫》、《四、水里的死亡》、《五、雷霆的话》。诗前有两则副题:一是看见女先知西比儿吊在一个笼子里,她和孩子们的一问一答;一是:“献给艾兹拉·庞德*/最卓越的匠人。”
《荒原》是艾略特前期的重要代表作品。长诗真实地展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整个西方世界的精神危机,宣扬只有皈依天主教,才能使这个腐败、荒凉、混乱的社会得以复苏。长诗恰如一个展厅,把西方世界的绝望、败坏与沦落的杂七杂八、形形色色的景象披露在读者面前,对于我们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方方面面,具有一定的意义。但长诗宣传天主教的救世思想,似乎只有上帝才能最终拯救这个世界,这却是一种谎言。长诗第一部分描绘了荒原上的破败景象:最美好的四月也是残忍的,这里有破碎的偶象,枯死的树,到处是恐惧、荒凉、女相士在占卜,伦敦街上的黄雾、人群,迈里海战的幸存者在一个花园里种下了一个“尸首”,竟然希望它发芽、开花,希望忽来的严霜,不要“捣坏了它的花床”。第二部分着重写西方世界的沦落。诗人把古代女皇克莉奥佩特拉放纵情欲、狄多自杀、铁卢欧斯强奸妻妹翡绿眉拉和冤冤相报的故事,与现代人的沦落做了对比,指出丽儿的沦落与三个帝王的荒淫无甚区别。第三部分,写伦敦的堕落与腐败,表现现代人的无聊与空虚。作者写到泰晤士河上飘浮的手绢、香烟头,游玩的“仙女们”走了,留下一片飘浮的垃圾;一个女打字员堕落了,她满足情人的愿望,自己也了却了一份心事。帖瑞西斯两次变形;莱茵河上三个女儿唱着失身、忏悔和怨恨之歌;而这时劫火在燃烧,要把一切罪恶烧尽。第四部分,写腓尼基老人弗莱巴斯为利欲而堕海身亡的情景,暗示生命之水也救不了人类,人类只有寻求天主拯救才是唯一生路。第五部分,重现荒原上干旱、衰败的惨景,证明只有“舍己为人。同情。克制”,才能使荒原复苏。这或许是诗人要找的真正的“圣杯”。
长诗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段,十分引入注目。这首长诗,没有一个中心情节,没有一个全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它是由众多的“客观对应物”,各种引证、意象、幻觉叠合起来,形成了无数个不相关联的意象的挂幅。这种多意象的叠合正是长诗重要的艺术特征,是诗人“非人格化”、*客观对应物”理论的重要的艺术实践。其次是旁征博引,即所谓“征引”。长诗引述、仿制、改制其他作品中的形象或语言片断是不胜枚举的。据统计,长诗引述过六种语言,35个作家的56部作品。这些引述,有原文引述,大意引述,意象引述,场景引述,事件引述,但又是经过改造过的属于作者自己作品中的独特意象。再次,长诗使用了多义的象征手法。诗中着力描绘的“荒原”的形象,既可以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的象征,也可以是一次战后西方精神危机的象征,甚至也可以说是一种“原罪”的象征。即如诗中人物帖瑞西士既是奥维德《变形记》中的人物,又是长诗中的人物,可以是自喻,也可指一切冷眼旁观的诗人,他甚至又是古今一些罪恶的见证人,最后,长诗的韵律也很出色。正如《荒原》译者赵萝蕤先生所说:它是“在不规则中有规则,在没有节奏中有节奏,给人的印象不是舒展、粗犷、自由,而是极其严谨,极其丰满,极有分寸。”
《荒原》是象征派诗歌,甚至是现代派诗歌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是西方文学史划时代的杰作。它的命意有《神曲》的旨趣,但却没有《神曲》的展示新世界的思想的晨光。宗教说教,使这部作品的价值,受到一定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