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任光文淑慧
陆蠡
黑夜,少女发出无谓的微嘘。孩子梦见天上的星星跌在饭碗里。盖世的英雄,也将为无关紧要的歌声而泪下如雨。
黑夜惯将正正经经的事情当作玩笑,而将玩笑的事情当作正经。
昏天黑地的酒徒博棍却根本藐视黑夜。在灯红酒绿的筵前酡颜承笑的歌妓,她们虽则在孟门的膝前转来转去,但也忘不了黑夜的恩慈,在顾客不见的时候很巧妙地用双袖掩住她们的呵欠。
黑夜将人们感觉的灵敏度增强。黑夜的空气,正如radio的扩音器,将一切细微的声音,细微的感觉,扩大至数倍,十数倍。爱人的发丝好象是森林,里面永远是和煦阴翳。鼠儿跑过的声音,会疑是小鹿。
黑夜,是大自然的帏幕,笼罩了过去,笼罩了未来,只教我们怀着无限的希望从心灵一点的光辉中开始进取。
1933年8月
“黑夜惯将正正经经的事情当作玩笑,而将玩笑的事情当作正经。”对于这种颠倒的现实、荒诞的人生,作者选取了三组具象予以确证。
少女无谓的微嘘;孩子梦见星星跌在碗里;英雄的无端落泪。这些毫无原由,毫无根据的现象,都在于说明黑夜存在的荒诞性,从而也折射出现实人生的不合理性。
而藐视黑夜的是昏天黑地的酒徒博棍,得到黑夜恩慈的是酡颜承笑的歌妓。其实,他们是与黑暗一体的丑类。这些于黑夜中快意的人们,正是颠倒了的现实的骄子宠儿。
黑夜,作为与白昼交替的时序,应该是静谧、安适的,以便于辛劳整日的人们于酣睡中获取新的生机。但作者笔下的黑夜,却是充满了恐怖氛围的社会现实的写照,它迫使人们于惴惴不安中强化了自己的警觉。这正是“黑夜将人们感觉的灵敏度增强”的真实内涵。由这种对于黑夜反常感觉的透镜,反映出的是倒置的现实和荒诞的人生。
作者虽然诅咒黑夜的不合理存在,但他还不可能透过黑夜的无边帏幕,眺望到那遥远天际的曙色,而只能于心灵的深处去呼唤光明的降临。这也正反映了葆有正义感却又远离时代斗争漩涡的知识分子,在当时的典型心态。
作者寓愤懑之情于形象的描绘中,笔触凝重而富韵味,从而谱写了一曲夜的悲歌。二、五两段议论性的文字穿插于篇中,犹如演唱中的旁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这篇散文诗以情感、形象和议论的交融而感染和启迪读者,让人对那个有如“黑夜”一般的社会现实有了忒深的感受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