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常萍
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去其节(1),用代陶瓦。此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子城西北隅,雉堞圮毁,慕莽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2)。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阒辽复,不可具状(3)。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虚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4)
公退之暇,披鹤氅,戴华阳巾(5),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喜日,亦谪居之胜概也。彼齐云、落星、高则高矣,井干、丽谯,华则华矣(6),止于贮妓女,藏歌舞,非骚人之事,吾所不取!
吾闻竹工云:“竹之为瓦仅十稔(7),若重覆之,得二十稔。”噫!吾以至道乙未岁自翰林出滁上;丙申,移广陵;丁酉,又入西掖;戊戌岁除日,有齐安之命;己亥闰三月到郡(8)。四年之间,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岂惧竹楼之易朽乎?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9)!
咸平二年八月十五日记。
王禹偁,为人耿直,遇事敢言,故曾屡遭贬谪,但他始终以“屈于身而不屈于道兮,虽百谪而何亏”(《三黜》)来勉励自己,守正不阿,决不苟且。本篇是作者在宋真宗咸平初年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县)知州时所作。
第一段言黄冈多竹的特点及用竹造屋的好处。行文看似随手拈来,是实物实景的自然描述,但竹挺拔有节,历严寒、沐风霜而不变,与松、梅并称岁寒三友,被作为一种崇高人格的象征。王禹偁抛却黄州胜景而不述,却着意于平凡竹楼的描绘,绝非漫不经心之笔,而是将自己的思想情操、理想抱负赋予了竹,透露出一份人格的尊严,品质的傲岸。
第二段,写竹楼地理位置及四季居此的乐趣。前四句交待竹楼建造地点。黄州子城外西北角,墙垣坍毁,野草横生,荒芜污秽之处,矗立着两间精雅的小竹楼,读来似显怪异,但正见出作者处污淖而不染,遭逆境仍挺直的那份脱俗,而荒凉残败的景象也透露出作者一缕遭贬后的惆怅,一丝远离喧嚣繁华的落寞。小竹楼位高宜于远眺,那居高临下吞涵山光的博大,挹取江流的气势,既道出登高临远所见,又分明是作者豪旷胸襟的坦露。故“不可具状”不仅是对山河千姿百态而发的感喟,也是心中掠过的人生浮沉难以尽述的慨叹。以上九句,虽是对竹楼地理环境的交待,但其间尽蕴作者胸中块垒,读来意味绵蕴。“夏宜急雨”以下写作者四季居竹楼的生活乐趣。听雨、观雪、鼓琴、咏诗、奕棋、品酒,何等雅逸,何等逍遥,仿佛作者已忘却人间烦嚣,沉迷在清的流韵、静的庸懒之中。但丁丁然、铮铮然,琴声雨声,绕梁不绝,仅仅是天籁和声?恐怕还可见出作者逃避世事,力图在清幽静雅的环境中抹去仕途挫折阴影的尝试,矛盾、挣扎的心绪,与下两段述志血脉相承。
第三段,述谪居生活及卓然不群的情操。作者公退之余,摆去拘束,披一卷书,静思默读;观一方景,心旷神贻;斟一杯酒,遣怀撩兴;品一壶茶,陶性冶情。江山作心域,烟云织思绪,送夕阳,迎素日,恬淡自适,徜徉于风云不定、权力更迭、谋术驰鹜的宦场之外的乐趣,更显出作者挫折拧不弯,坎坷靡不损的生活信念。最后作者罗列了古之豪华楼观及其间醉生梦死的歌舞生活与自己清简竹楼、淡逸生活作比,流露出他甘居陋室,不慕高华,守正不阿的傲岸品性,“屈身而不屈道”的卓荦情操。
第四段,借忧竹楼命运道坎坷遭遇。竹为瓦少则十年,多则二十年,终会坍毁,深爱竹的作者岂能无忧,由此想到自己连年迁徙,命运多舛,由翰林谪滁州;去滁州知杨州;离杨州归中书;再贬黄州,今夕居竹楼,明日何处忧?因此,何必耿耿于竹楼之朽呢?但竹楼毕竟蕴着他的情操,嵌着他的深爱,故希望后人能修葺留存,永不至毁。一波三折,见出作者眷恋竹楼清韵,堪忧前途无端,坚守不屈节操的复杂心绪。
通篇文章构思巧妙,就竹起篇,以竹带楼,竹楼环境、竹楼生活、竹楼情趣、竹楼前景,交织着作者的思绪、情操、经历,谨严而分明。竹楼是一种精神的象征、追求的寄托、明心的形式,是情景交融的有机体,读来韵味蕴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