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幻像》鉴赏

作者: 宋生贵

赵丽宏

他,在他的乐章中缓缓地站起来,站起来,站在高高的空间,俯视着那支庞大的乐队……

静!他耳畔只有一片死一般的寂静!

然而他却扬起指挥棒,轻轻地扬起,轻轻地抖落。哦,那根小小的指挥棒,依然挑出惊天动地的沉雷,牵来汹涌澎湃的波涛。风,在棒尖上呼啸;云,在棒尖上萦绕;夜莺和百灵鸟,在棒尖上歌唱……

哦,他甩动银发,他闭上眼睛,他沉思,他微笑,他锁起眉峰,一颗亮晶晶的泪珠,在脸颊上闪耀……

是的,何须用耳朵听呢!只要音乐家的心还在跳,音乐,就会从那里流出来,流出来,流向他所热爱的空间和土地,流进无数知音者的心灵……

贝多芬是一位巨人,一位高高站在十九世纪音乐最辉煌的顶峰雄视世界的巨人。虽然他经历了做为一个音乐家所难以承受的巨大打击——失聪,但他到底“扼住了命运的咽喉”,以超人的勇气与意志,投入了在别人看来是不可能的音乐创作之中。他说过:“是艺术,就只是艺术留住了我。啊,在我尚未把我感到的使命都完成之前,我觉得不能离开这个世界。”正是怀着这种强烈的使命感,他在失聪后的二十多年中,完成了《英雄》、《命运》、《田园》等一系列堪称里程碑的作品。1827年7月26日,贝多芬怀着与命运抗争的决心,也怀着无限的欣慰,与世长辞了。但他的精神,他的作品却永在人间。只要有音乐响起,人们便会想起他和他的作品,并以种种方式表达对他的敬仰和怀念。赵丽宏的散文诗短章《贝多芬幻像》,便是这种情绪的诗意体现。

作者以丰富优美的想象和对音乐的敏锐感受、深刻理解,于幻化间集中描绘贝多芬指挥乐队时那震动人心的风采。在乐章中复生的贝多芬,如巨人般高高站立在大厅内,俯瞰着宠大的乐队,一场空前盛大的演奏会在他手中的指挥棒“轻轻地扬起,轻轻地抖落”之间开始。诗中写道:“哦,那根小小的指挥棒,依然挑出惊天动地的沉雷,牵来汹涌澎湃的波涛。风,在棒尖上呼啸;云,在棒尖上萦绕;夜莺和百灵鸟,在棒尖上歌唱……”那雄壮宏伟,“惊天动地”的是《英雄交响曲》;那激烈紧张,因意志与命运抗争、光明与黑暗较量而掀起阵阵“波涛”的,是《命运交响曲》;那和谐明朗,莺飞鸟唱的是《田园交响曲》,是《月光奏鸣曲》。雷鸣,风啸,浪涌,云卷,水流,鸟鸣……一时间,整个大自然中最动人的音响都汇聚到这位音乐天才的小小指挥棒下。此时的贝多芬,已完全沉浸在以音乐而创造的世界中:“哦,他甩动银发,他闭上眼睛,他沉思,他微笑,他锁起眉峰,一颗亮晶晶的泪珠,在脸颊上闪耀……”这是他生命的“进入”,也是自我形象的最生动的雕塑。

诗作的最后一段写:“是的,何须用耳朵呢!只要音乐家的心还在跳,音乐,就会从那里流出来,流出来,流向他所热爱的空间和土地,流进无数知音者的心灵……”这里从描写转入充满激情的议论,不仅与上文所写的由于失聪,贝多芬的耳畔“只有一片死一般的寂静”形成强烈对比,而且也自然地揭出全文之旨:音乐究竟是心声的真实传达,是灵魂的深刻体现,所以,最为重要的是用心灵去感受,去体验,用宽阔无比的胸襟去缔构那超越民族,超越时代的音乐世界。贝多芬自己说过:“音乐使人类的精神爆出火花。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谁能渗透我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寻常人无以振拨的苦难。”(《一八一〇年致贝蒂娜》)现在,诗人之所以从他那自心间流泄而出的旋律中幻化出他伟岸的形象,恰是因为首先感受到一个伟大的心灵世界。

一滴水可以映照出一个辉煌的太阳。《贝多芬幻像》这一短章,仅摄取这位伟大的音乐家四十年音乐生涯中一个极短的片断——指挥乐队,作身临其境的想象和精炼如洗的描写,从而使我们感受到了音乐家的精神风貌。同时,也使诗作本身获得了以少总多、一以当十的艺术精神,给人以回味无穷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