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梅馆记》鉴赏

作者: 张家顺

龚自珍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1),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2),正则无景(3);梅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4);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天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入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5),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枝,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入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模缚(6),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7),辟病梅之馆以贮之。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龚自珍生当十九世纪的前期,这是清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统治者中大多数人大梦方酣,不知倾危之将至,而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人则站在时代前头,洞见了社会的隐忧,攘臂奋呼,提出了疗救社会的药方,他们是晚清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先驱人物。封建社会后期,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僵化了的封建思想对人们的束缚,对人才的扼杀。龚自珍在他的《乙丙之际著议第九》一文中曾指出,到了衰世“才士与才民出,则百不才督之,缚之以至于僇之”“僇其能忧心、能愤心,能思虑心,能作为心,能有廉耻心,能无渣滓心。”结果造成了缺少生机,缺少活力的病态的社会与病态的人群。《病梅馆记》就是针对这种社会状况而写的。

龚自珍在这篇文章中表现了一种崭新的美学思想。长期的封建社会逐渐造成了人们以病态美为真美的不健康的审美心理,这是封建社会整个病态机体所产生的一种意识,它对社会的发展起着极大的阻碍作用。人们欣赏女子的守节,女子的小脚,文人的文弱,疏枝淡影的梅花等等。龚自珍大声疾呼要唤起人们注意:这种病态的审美心理,形成一种顽固的力量,是会摧残无数活泼泼的生命,摧残无数人才,加速社会机体的衰老和加重其沈疴的!他召唤一种充满生气与活力的健康美,这种健康美的产生必须要有一个好的环境、好的社会条件,必须扫清那些陈腐的充满病毒的垃圾。龚自珍的这种美学思想,是代表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愿望和要求的,具有个性解放的意味。

文章运用象征的手法,有表层、深层两重意思互相对应。表层句句说梅:梅之产地,人们对梅的审美眼光,梅之欹、之疏、之曲,梅之被斫,被删、被锄,江浙之梅皆病,作者购梅,泣梅,疗梅,纵之、顺之、复之、求之等等,这已构成一个完整的,具有情趣的叙事结构。但人们读此文恐怕都不会只停留在欣赏这个表层叙述结构上,人们会透过它去对应性地发现作者在字面上一字未提的社会问题、会比较准确地把握住作者把梅作为人才的象征,把病梅者视为封建势力的象征这种“文心”,引起更深层次的思考。这种手法与寓言不同,它的表层结构具有很大的独立性,本身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独立的意象,不去深思其深层意思也不失为一个优美的结构。它也不是一般的比喻,它的表层结构整体性很强,它不是一般的以某一事物去说明形容另一个事物的修辞手段。表层与深层之间的关系既有明确的对应指向性,这种指向又非十分机械和浅露。读者在由此及彼的联想过程中,会因各自的素养不同而有相当大的差别,有较大的再创造的余地。象征手法运用得好,首先让读者一读就立即感到这篇文章大有深意,继而还需要再不断地揣摩,觉得它有不尽意味。这篇《病梅馆记》就堪称典范。

在形式律则方面,本文呈现出一种正反对出又首尾照应的双链式结构,给人一种既严密整饬又充满内在张力的感觉。开始即以“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正反相对的句式出现;然后“斫直”、“删密”、“锄正”与“梅之欹”“之疏”、“之曲”又对出;继而写“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最后作者要“纵之,顺之”、“复之、全之”,可谓回环照应,有扬有抑,运笔稳密而又时露锋芒,显得既沈实又有逸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