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心忍性》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动心忍性

【原典】

尧夫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①:“玉者,温润之物,若将两块玉来相磨,必磨不成。”须是得他个粗矿底物,方磨得出。譬如君子与小人处,为小人侵陵②,则修省畏避,动心忍性③,增益预防,如此道理出来。

【注释】

①尧夫:邵雍(1011~1077),字尧夫,自号安乐先生、伊川翁,后人称百源先生。北宋哲学家、易学家。其先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幼随父迁共城(今河南辉县)。少有志,读书苏门山百源上。仁宗嘉祐及神宗熙宁中,先后被召授官,皆不赴。创“先天学”,以为万物皆由“太极”演化而成。著有《观物篇》《先天图》《伊川击壤集》《皇极经世》等。神宗熙宁十年,卒,年六十七,赠秘书省著作郎。元祐中赐谥康节。《宋史》卷四百二十七有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出自《诗经·小雅·鹤鸣》。意谓:别的山上的石头,能够用来琢磨玉器。原比喻别国的贤才可为本国效力。后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②侵陵:亦作“侵凌”,侵犯,欺凌。③动心忍性:动心,是使内心受到震动;忍性,是使意志坚强。比喻用困苦艰难来磨炼自己身心。

【译文】

邵雍这样来解释“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句话的意思:“玉,是温润的物品,如果用两块玉石相磨,肯定磨不成玉。必须用粗糙的矿石,才可以磨得出玉。这如同君子与小人相处一样,被小人侵犯欺凌,自己就修持反省畏惧躲避,用艰难困苦的磨砺来增强自己内心的韧性,以增强自己预防困难的能力,这样就可以成为君子了。”

【延伸阅读】

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所谓的“无友不如己者”,就是告诫人们交友要谨慎,应该与那些优秀的人交往,这样才能有助于自己完善进步,所谓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孟母三迁的故事,正是对这种理论的极端演绎。邵雍的观点则似乎与此相反,他好像是在鼓励人们“友不如己者”。其实对于孔子和邵雍的观点,我们都不必看得过于写实。因为他们的意见,不过是特定场合说出的,具有特定的含义,不能广而大之。孔子的观点暂且不论,单以邵雍的看法来说,他的君子成才观,就是如此。因为从现实交友来看,“比自己优秀的人”应该都会是人们的首选,但是“比自己优秀的人”毕竟少,而且即便遇见了也不见得搭得上,所以孔子“无友不如己”的建议,不见得人人能够贯彻执行。更寻常的情况是,满眼都是“不如己”的小人。在这样的现实面前,人们没法选择,在没法躲避的时候,只能去面对。既然要面对的话,生活的常识告诉我们,消极当然不如积极的好。邵雍的君子小人之说,大体就是出于这种积极的态度。因为他从积极的立场去看,所以发现负面的处境,也能显现出正面的效果。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所谓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失败又何尝不是成功的前奏呢?所以对于生活中的小人,不妨将他们视为用来打磨自己的砾石,是上天特意设置的帮助自己成才的利器。因为要玉成君子,必须经历琢磨,正如孟子所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从这个层面来说,邵雍的话,确是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