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31】中国古代人才思想源流
(中国人才研究会编,余兴安、类成普等著,党建读物出版社,30万字,2017年9月第1版,48元)
△共7章:①春秋战国时期人才思想的百花齐放;②秦汉时期人才思想的殊途归一;③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才思想的理论建构;④隋唐五代时期人才思想的深化发展;⑤宋元时期人才思想的理学阐释;⑥明清时期人才思想的深刻反思;⑦晚清时期人才思想的近代性演变。
○我国人才思想的基本内核至少在周秦两汉时代即已形成,撮取大要,可归纳为六点:①以认识人的本质属性与基本需求为思想的逻辑起点;②视优良人格塑造为人才成长的基石;③有意辨析人才的差异性并以之为培养、使用的前提;④将激发成就动机作为促进人才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⑤强调在艰苦卓绝的实践中鉴别人才、锤炼人才;⑥主张人才学问与事功的统一。
○孟子:“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重视民意,选贤任能。
○墨子认为:“良弓难张,然可以及高入深;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道远;良才难令,然可以致君见尊。”才高之人必有异于常人之处,对待这类人才应当着眼其长,优客厚待,发挥其最大价值。
○韩非子:“贤”为本,“能”为用,“贤”的核心是忠君,“能”的核心是任事。
○《吕氏春秋》:要“疾学”,即勤奋与努力学习;要善于学习;要博志,并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即专心致志。
○秦始皇的用人方略:①重用人才,求贤若渴;②虚怀纳谏,从善如流;③着眼大局,不拘一格。
○三国时期刘劭的《人物志》,它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品鉴人物才性的著作。
○高级人才的流动,就像是社会政治文化变迁的风向标一样,甚至可以这样说:人才所向,就是兴亡所向。
○人才兴则天下昌,人才衰则天下亡。
○顾炎武提出“经世致用”,是指学问必须既益于国事,又能运用于实际。
○黄宗羲“取士八法”:①科举之法;②荐举之法;③太学之法;④任子之法;⑤郡县佐之法;⑥辟召之法;⑦绝学之法;⑧上书之法。他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秉持经世致用的人才观,强调“力学致知”、“学贵适用”以及“学贵独创”。
○回避制度是我国传统任官制度的重要特点,始于东汉,后为历代沿袭,至清已形成一种重要且成熟的人事管理制度,其目的是防止官员因某些关系徇情舞弊。清代回避制度主要有亲族、特殊机构、地域回避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