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76】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
(刘鹤主编,中国经济出版社,23万字,2013年2月第1版,2017年4月第10次,65元)
△共7篇:①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②从经济金融理论视角看两次危机;③从货币金融视角看两次危机;④从金融监管视角看两次危机;⑤从国际经济政治格局视角看两次危机;⑥从宏观角度看两次危机;⑦从微观机制视角看两次危机。
○1929年的大萧条与2008年金融危机主要区别:人口的结构不同;技术条件不同;发达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制度发生了进化;全球化的程度不同;新兴国家崛起和全球经济格局不同。共同特点:①共同背景是都在重大的技术革命发生之后;②在危机爆发之前,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危机发源地的政府都采取了极其放任自流的经济政策;③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是危机的前兆;④在公共政策空间被挤压得很小的情况下,发达国家政府所采取的民粹主义政策通常是危机的推手;⑤大众的心理都处于极端的投机状态,不断提出使自己相信可以一夜致富的理由;⑥都与货币政策相关联;⑦危机爆发后,决策者总是面临着民粹主义、民族主义和经济问题政治意识形态化的三大挑战,市场力量不断挑战令人难以信服的政府政策,这使得危机的形势变得更为糟糕;⑧危机的发展有特定的拓展模式,在它完成自我延伸的逻辑之前,不可轻言经济复苏;⑨危机只有发展到最困难的阶段,才有可能倒逼出有效的解决方案,这一解决方案往往是重大的理论创新;⑩危机具有强烈的再分配效应,它将导致大国实力的转移和国际经济秩序的重大变化。三点政策思考:①树立底线思维方法,对危机可能出现的最坏场景做出预案;②把握我国战略机遇期内涵的重大变化,谋求中国利益和全球利益的最大交集;③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抓好重大课题的务实超前研究。
○国民文化素质是一国竞争力的内核,要充分认识俭朴诚实、艰苦创业、勤劳奋斗是防范危机的根本,安于享乐、不劳而获、快速致富是危机孕育的最佳土壤,要在全社会和企业中倡导持之以恒、敬业勤勉、不骄不躁、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文化。建议以为他人、为社会创造价值和做贡献为荣的舆论导向和激励机制。
○危机应对措施: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贸易政策;国际协调。
○几点启示:①妥善处理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②重视和发挥中央银行和货币政策在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中的作用;③经济结构失衡将导致经济发展不可持续,最终可能引致经济金融危机;④存款保险制度和最后贷款人制度有助于缓解危机冲击;⑤新兴经济体必须防范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负面效应,提升政策空间和自主性;⑥国际货币体系变革是一个长期过程,大国综合实力对比起决定作用。
○政策建议:①完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②完善金融安全网,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③深度参与国际金融治理改革,提升我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
○戈德史密斯:“金融危机就像美女,很难明确定义,但遇到了就可以认出来。”
○居安思危是预防危机的最有效疫苗。
○危机产生的原因:①货币政策极度宽松,信用严重膨胀;②放松金融监管,虚拟经济过度膨胀;③贫富分化严重;④分别源于生产过剩和金融过剩;⑤全球经济失衡是两次危机爆发的深层次原因;⑥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是体系性根源。
○经验、教训和启示:①全球化趋势不会根本逆转;②经济结构调整势在必行;③重视政府对经济运行的调节;④审慎对待信用扩张;⑤运用宏观审慎政策,加强金融监管;⑥加强社会保障和维稳工作;⑦加强国际经济协调。
○一个国家在赶超世界霸主时,通常有三种策略可供选择:一是韬晦/孤立策略;二是合作/追随策略;三是竞争/对抗策略。
○“广交友,不当头”。“促协调,备军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