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当恩遇常轻敌 功名祗向马上取

身当恩遇常轻敌 功名祗向马上取

高适年轻时游荡在邯郸、开封一带,自称游侠子,其实就是游手好闲、混吃骗喝的一主儿,没想到后来大器晚成,拜将封侯;而岑参可以说是唐朝著名诗人中家世最显赫的,也曾入伍参军,边塞诗写得巨牛无比,可惜仕途不顺,最终客死异乡。

如果没有安史之乱,唐玄宗也许是中国历史上最完美的皇帝。

他有一种与生俱来的霸气,七岁就在朝堂之上训斥金吾大将军武懿宗,声称“这里是我李家天下,轮不到你放肆”,让祖母武则天又惊又喜。

他在青年时期两度力挽狂澜,捍卫李唐王朝的统治。

他开创了长达四十年的开元、天宝盛世。

在他做皇帝期间,中国诗歌的成就无与伦比。

他被梨园子弟奉为祖师。他的一生就是一台大戏,英雄美人,乐极生悲,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杨玉环本是李隆基第十八子寿王李瑁的妃子。李隆基偶尔听高力士说起杨玉环长得有点像武惠妃。武惠妃是李瑁生母,生前深受李隆基宠爱。李隆基开始只是出于好奇想看杨玉环一眼,谁知一见之下惊为天人。此时李隆基已经年近花甲,但他不顾年老体衰,不管伦理道德,毅然坠入爱河。当然为了掩人耳目,杨玉环在从儿子怀抱走向父亲寝宫的过程中,曾经做了几年尼姑。

天宝四年(745年),唐玄宗正式册立杨玉环为贵妃,因为王皇后已被废除,所以杨贵妃实际上就是母仪天下的皇后。可怜寿王从此只能借酒浇愁,表面装作毫不在乎,心里暗骂老爹衣冠禽兽。晚唐李商隐为此写了一首无题诗。

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

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

中国历来的统治者喜欢做一件很搞笑的事情,一方面压制言论惟我独尊,谁有意见就是反叛,一方面又根据大家没意见判断自己很受欢迎。唐玄宗就是这么自欺欺人。他发现自己乱伦朝野群臣竟然无声无息,于是只争朝夕,接着干了一件更愚蠢的事。

他不但拒绝张九龄的建议斩杀安禄山,反而加封安禄山为御史大夫、左羽林大将军、东平郡王,让安禄山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统帅的军队无论是数量还是素质都超过禁军。最让人抓狂的是,为了显示他对安禄山的信任,他把举报安禄山谋反的人押送范阳交给安禄山处理。曾经聪明绝顶的李隆基现在愚蠢透顶。不过几乎每个独裁者都会一意孤行,这就是后人呼唤民主制度的原因。

天宝六载(747年)安禄山曾经来过长安。唐玄宗为了表示宠幸,让他出入内廷。唐朝妇女以肥为美,安禄山本人也是个超级胖子,他和杨玉环站在一起就是安徽省会。安禄山虽然肥胖但身体灵活,跳起胡旋舞来速度飞快。他比唐玄宗年轻十八岁,肯定认为自己和杨玉环才是天生一对。

唐玄宗让杨玉环和安禄山以兄妹相称,安禄山却主动要求做杨玉环的儿子。杨玉环没有拒绝,还煞有介事地为安禄山举办满月酒,把安禄山裹在襁褓里抬着满宫游走。所以连很多正统史学家都怀疑他们的关系不清不楚。爱江山更爱美人,安禄山回到范阳之后立刻准备反叛。在历史这台永不落幕的大戏里,一意孤行的李隆基终于让自己从小生变成了小丑。

后来唐朝末年的宰相郑畋在《马嵬坡》诗里说“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意思是唐玄宗至少比陈后主高明,没有导致亡国。很多人以为郑畋在为李隆基唱赞歌,其实把唐玄宗和陈后主放在一起,本身就是一种讽刺。应该把“终是圣明天子事”改为“终是梨园子弟事”,唐玄宗证明自己不过是个梨园子弟,无论他在台上多么耀眼,最终结局都是曲终人散。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初九,安禄山以“奉密旨讨杨国忠”为名,召集十五万大军,日夜兼程杀入中原。

安史之乱使很多人失去了自己的身份地位甚至身家性命,但是也有一些人因祸得福。前者以唐玄宗、杨贵妃、杨国忠、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为代表,后者以唐肃宗、郭子仪、严武、高适为代表。

高适晚年成为唐朝诗人中地位最显赫的人,他被封为“渤海县侯,食邑七百户”,是唐代著名诗人中惟一被封侯的人,其他诗人爵位最高的张九龄也不过是“始兴开国伯,食邑五百户”,所以《旧唐书》说“诗人之达者惟适而已”。但高适早年几乎是所有诗人中最落魄的人。前面我们提到王昌龄能够去边塞漫游,应该还是有一定资产,否则他很可能要一路乞讨。高适是真的加入过丐帮,他后来地位崇高,说不定丐帮还封他为名誉帮主。

史书说高适是渤海蓚人即今河北沧州一带人,其实这只是他的郡望,这一带是高氏发祥地。就像我们说王昌龄是琅琊王氏,但王昌龄可能根本没去过山东琅琊。高适父亲也是个地方官员,曾经在张九龄故乡韶州做过长史。高适本人很可能出生在其父做官的某地官衙。

和李白一样,高适认为自己天生就该做大事,根本不屑于从小事做起。俗话说干一行爱一行,高适什么也不干。可能因为从小游手好闲,没有认真学习过儒家经典,高适也没去参加过进士考试。后来他和李白一见如故,因为两人都好高骛远,不愿意按部就班。

高适在二十岁左右曾经去长安求官,以为自己可以像苏秦、张仪那样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拜相封侯,结果根本找不到机会开口。他后来写了一首《别韦参军》,回忆当年遭到冷落的情景。

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

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

国风冲融迈三五,朝廷礼乐弥寰宇。

白璧皆言赐近臣,布衣不得干明主。

归来洛阳无负郭,东过梁宋非吾土。

兔苑为农岁不登,雁池垂钓心长苦。

世人遇我同众人,惟君于我最相亲。

且喜百年见交态,未尝一日辞家贫。

弹棋击筑白日晚,纵酒高歌杨柳春。

欢娱未尽分散去,使我惆怅惊心神。

丈夫不作儿女别,临歧涕泪沾衣巾。

最倒霉的时候不但种田没收获,连鱼都不愿意上钩。由于长安、洛阳生活费用太贵,高适大部分时间都游荡在邯郸、开封和商丘一带。高适写过一首《邯郸少年行》,间接透露了自己混吃骗喝的情形。

邯郸城南游侠子,自矜生长邯郸里。

千场纵博家仍富,几度报仇身不死。

宅中歌笑日纷纷,门外车马常如云。

未知肝胆向谁是,令人却忆平原君。

君不见即今交态薄,黄金用尽还疏索。

以兹感叹辞旧游,更于时事无所求。

且与少年饮美酒,往来射猎西山头。

和那些官场朋友“不见即今交态薄,黄金用尽还疏索”相比,“千场纵博家仍富,几度报仇身不死”的游侠少年显然更对高适胃口。

常年游荡在外,即使传统佳节也不能和家人团圆。高适虽然安慰自己这是成大事者必须经历的磨难,但每到除夕之夜,听见客栈外爆竹声声,心中还是五味杂陈。大丈夫不能默默无闻,可是名利真的值得付出一生?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这首《除夜作》是高适最感人的作品之一。

他觉得读书无用,甚至看不起文人,他在《塞下曲》中透露了自己对文武之道的看法,“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认为通过读书求取功名远不如从军拉风。他本来不怎么写诗,觉得诗歌是雕虫小技壮夫不为,后来在和李白、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人交往之后,觉得诗歌是很好的名片,于是开始钻研诗艺,很快就名声大振。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一个跟随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出塞的朋友写了一首《燕歌行》拿给高适看,高适用同一个题目也写了一篇。他那位朋友的原作早已湮没无闻,高适的和作却成了边塞诗经典。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这首诗奠定了高适边塞诗旗手的地位,高适的名声传遍大江南北。李白以一首《蜀道难》被贺知章鉴定为谪仙人,《燕歌行》也让高适一举成名。史书上说高适年过五十才开始写诗,事实上写《燕歌行》这一年高适还不到四十岁。

在写《燕歌行》之前三年,高适第二次来到长安求官,结果还是落选,据说和李林甫不喜欢文人有关。天宝八年(749年)在张九龄弟弟宋州刺史张九皋推荐下,高适通过有道科考试并被任命为封丘尉,立刻给李林甫写了一首很肉麻的诗《留上李右相》,生怕李林甫再次兴风作浪。

这是高适第一次做官,这样的小官虽然离他的期望很远,但毕竟是他的第一份正式工作,可以领到一份固定薪酬。过去几十年他有家不回,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害怕有人上门讨债。不过他很快发现,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封丘县

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

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

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

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归来向家问妻子,举家尽笑今如此。

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尽付东流水。

梦想旧山安在哉,为衔君命且迟回。

乃知梅福徒为尔,转忆陶潜归去来。

高适觉得官场有些事完全违背自己的良心和本性,所以不顾刚刚过上好日子的家人劝阻,辞职西游。他在洛阳和李颀连喝几天酒,醉得在行宫门前跳街舞,差点被神策军逮捕。善于给朋友画像的李颀趁机用诗歌给他画了一幅素描。

五十无产业,心轻百万资。

屠酤亦与群,不问君是谁。

饮酒或垂钓,狂歌兼咏诗。

焉知汉高士,莫识越鸱夷。

寄迹栖霞山,蓬头睢水湄。

鸱夷即鸱夷子皮,是范蠡经商时取的名字。范蠡助越灭吴,功成身退。“焉知汉高士,莫识越鸱夷”,意思应该是说高适虽然已经年迈,但是雄心壮志犹在。虽然浪迹天涯,但是根本不把那些古代高人放在眼里。

高适随后告别李颀来到长安,和杜甫、岑参、薛据一起登上大雁塔。他无心观赏风景,听杜甫等人说李林甫已死,现在杨国忠正当红,他随后又写诗歌颂杨国忠。杨国忠比李林甫更没文化,所以也没搭理他。失望的高适继续西行来到甘肃凉州,求见河西节度使哥舒翰。此人就是当时民谣《哥舒歌》赞颂的英雄。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因为经常有官场失意的文人跑来打秋风,提出很多不切实际的军事计划,哥舒翰看见儒生就想送他们上最前线。可是当他听说来人是《燕歌行》的作者高适,立刻倒屣相迎。高适终于时来运转。哥舒翰不但让他做了掌书记,还把高适带往长安,在皇帝面前极力鼓吹高适的才能。

《燕歌行》不但整首诗浑然天成,篇中也不乏“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样的名联。但是最打动哥舒翰的却是“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那种苦战连年,有心杀敌、无力回天的绝望感,只有哥舒翰这种身经百战的老将才能体验。哥舒翰后来兵败潼关,就是因为迫于唐玄宗的压力仓促出战。

跟随哥舒翰在西北边疆的时候,高适写了不少边塞诗。比较著名的是《塞上听吹笛》。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除了边塞诗,高适让人记住的还有很多写朋友聚会的佳作。比如《听张立本女吟》。

危冠广袖楚宫妆,独步闲庭逐夜凉。

自把玉钗敲砌竹,清歌一曲月如霜。

这首诗写得冷艳凄清,因此被好事者附会为高适死后的作品,说是有个草场官张立本的女儿被后园高姓古坟中的狐妖附身,自称高侍郎,口中吟唱此诗。

现在很多歌手或演员都做了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当时的音乐家董庭兰也不甘寂寞,到处都是他的身影。家里排行老大的董庭兰不但出现在李颀的音乐诗里,也出现在高适笔下,这就是著名的《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和李白一样豪放不羁,所以很少写律诗。只有这首《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写得还可以。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从上面几首诗可以看出,高适擅长描述友情,可是很多人却认为他不够朋友,对李白见死不救。天宝初年高适和李白、杜甫在济南相逢,一起拜访经过济南的北海太守李邕。高适和李白一度好到形影不离的地步。可是在李白因为站错队遭到流放的时候,高适却没有伸出援助之手。

安史之乱爆发之初,唐玄宗首先寄希望于大将高仙芝和封常清,他们和哥舒翰齐名。高仙芝据说是高句丽人,封常清是薄州猗氏人。两人分别做过安西四镇节度使和安西北庭节度使,镇守西域多年。另一位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做过他们的幕僚。高仙芝和封常清在洛阳被风头正劲的叛军击败之后,退保潼关。唐玄宗一气之下把他们斩首,随即征召哥舒翰。哥舒翰本来想凭险据守,被唐玄宗催逼不过,冒险出关挑战,结果被叛军俘虏。三员在高适和岑参笔下无比神勇的大将,结局却是如此窝囊。

当然战败的责任不完全在三员大将,当时唐军精锐也就是三人的旧部都在西北边疆。守卫京畿的名义上是禁军,实际上都是韦应物这样的贵族子弟,打架泡妞还行,听说要上战场立刻慌了神。平时都是马术冠军,身手灵活赛过成龙,现在连上马都困难。有门路的马上办理退伍手续,坚决要求加入他们过去看不起的地方团练或民兵队以逃避出战。没门路的抓紧时间学习东北话,希望被俘投降的时候纯正的东北口音可以救命。

听说哥舒翰被俘,唐玄宗估计潼关守不住,在禁军老将陈玄礼护卫下连夜西逃,为了保命身边只带了杨贵妃和杨国忠等人,长安百姓、文武百官甚至皇孙妃嫔都被他当作阻挡叛军洪流的沙包扔在后面。

高适先是帮助哥舒翰守潼关,潼关失陷后在陕西凤县追上玄宗一行,陈述潼关败亡的原因,并建议玄宗避难剑南。玄宗决定派诸王去各地募兵平叛,高适看出内乱隐患直言极谏。当时还是太子的唐肃宗生怕诸王和他争夺皇权,所以非常欣赏高适的言论,把高适要到身边。在永王李璘起兵后,唐肃宗立刻召见高适询问如何应对,高适断言永王必败。唐肃宗随即任命高适为淮南节度使。高适一边联络兵马,一边招降李璘部下大将。永王李璘果然很快败亡。

在营救李白的事情上,高适很可能向唐肃宗求过情,只是皇帝没有答应。其实站在唐肃宗的立场也可以理解,李白是永王旗下名声最大的人,如果他赦免高调加入永王阵营的李白,那么他和永王骨肉相残就会显得更加不近人情。

平定永王之乱后,高适一度因为爱提意见得罪唐肃宗亲信宦官李辅国,被贬为太子少詹事。这时剑南发生叛乱,梓州副使段子璋起兵攻打东川节度使李奂。高适奉命带兵跟随西川节度使崔光远平定兵变。没想到崔光远麾下一个名叫花惊定的牙将一惊就不定,随即纵兵抢劫杀人。唐肃宗一怒之下让高适取代崔光远做了剑南西川节度使兼成都尹。唐代宗即位后,吐蕃攻陷陇右逼近长安。高适派兵牵制无果,九寨沟一带反而落入吐蕃之手。朝廷以黄门侍郎严武取代高适。高适回朝做了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不久在长安病逝。

高适在四川期间和杜甫时有往来。他给杜甫赠送过钱粮,写过《人日寄杜二拾遗》。人日指农历正月初七。传说女娲创世之初,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辰。唐朝人比较重视这个节日。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南蕃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

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杜甫接到这首诗时,竟“泪洒行间,读末终篇”。此时高适年近花甲,杜甫也将近五十,知交零落,所以分外珍惜这份情谊。

高适回京后,岑参又来到剑南。

在唐代著名诗人中,岑参的家世可能是最显赫的。他的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岑参的父亲两任州刺史,但死得很早,他只好跟着哥哥读书。

岑参和杜甫相反,杜甫祖籍湖北襄阳,北上迁往河南巩县,岑参祖籍河南新野,南下迁居湖北江陵。他在二十岁那年到了长安,希望亲戚朋友引荐。此后长期在长安和洛阳两京之间奔走,也去过黄河以北漫游,大概从这时候起就有了从军的念头。

天宝三年(744年)岑参考中进士,吏部看了他填报的工作意愿之后,任命他为兵曹参军。天宝八年(749年),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聘请他为幕府书记,带着他同赴安西。他在《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一诗中,称赞对方“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两年后回到长安,天宝十三年(754年)又作为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

因为无法确定王昌龄是否去过碎叶,所以岑参在唐代边塞诗人中应该是走得最远的。唐太宗为了加强对西突厥地区的控制,在公元640年攻破高昌以后,在高昌设立安西都护府。公元702年,武则天为了进一步巩固西北边疆,又在庭州设立北庭都护府。北庭都护府本来隶属于安西都护府,公元711年升为大都护府,与安西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安西都护府下辖的安西四镇包括龟兹、疏勒、于阗、碎叶,其中碎叶就是传说中李白的出生地。

岑参因为见多识广,所以他的边塞诗独具特色。西北边疆的奇异风光以及在这种背景下万里长征的儿郎,交织出一种震慑人心的豪壮。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这首《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和下面这首《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歌颂的都是名将封常清。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犁,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由于岑参出身名门,又是进士出身,所以军中诸将认为他只是来镀金,对他并无好感。这两首诗把封常清写得威风凛凛,封常清非常高兴,赏给岑参一副从大勃律国国王那里缴获的马鞭。这副马鞭上面镶满宝石,价值连城。诸将更加不忿,他们决定把岑参羞辱一顿。

这天封常清和诸将正在中军帐中饮酒,外面传来一阵喧哗。封常清的侍卫进来报告说,有个投降的大勃律国贵族喝醉酒在发酒疯。封常清让侍卫把那人带进中军帐。

大勃律国贵族身形剽悍。他进来之后不但不下跪,反而指着封常清等人说:“你们唐军就是仗着人多,否则不可能打败我们勃律国。”

诸将纷纷骂他放肆,抄起酒杯砸过去。

封常清制止了大家,他对大勃律国贵族说:“你要是不服气,可以在这里随便找个人单挑。只要你打赢我们之中的任何一个人,我就承认我们是以多欺少。”

大勃律国贵族脸膛黑红,其实并没有喝多少酒。他睁大眼睛扫视诸将,最后停在外表斯文的岑参身上。

封常清看见诸将幸灾乐祸的表情,立刻明白这些家伙在捉弄岑参,正想制止,岑参已经站起。岑参煞有介事地把封常清赏赐给他的马鞭从腰间解下放在座位上。

那大勃律国贵族立刻认出这副马鞭,提出一个附加条件,如果他打赢了,国王的马鞭必须归他。岑参满口答应。这时连封常清都觉得他有点托大。

双方就在中军帐里比武。

大勃律国贵族是个摔跤高手,力大无穷。他试图把岑参抓住扔出帐篷。岑参一直躲闪。诸将鼓噪,公然站在大勃律国贵族这边。

“抓住他,把他扔出去!”

“你别躲呀,打不过就认输吧!”

折腾半天,大勃律国贵族站住休息,气喘如牛。岑参也不再闪躲。

决胜时刻,大勃律国贵族冲向岑参,岑参笑脸相迎。在双方接触的瞬间,岑参突然侧身一让,同时伸腿横扫。大勃律国贵族沉重地摔倒在地毯上。

准备看岑参笑话的将领们目瞪口呆,只有封常清为岑参鼓掌喝彩。

岑参喝完封常清赏赐的美酒,告辞回去整理仪表。

封常清待他走后把诸将骂得狗血淋头。

经历这件事之后,岑参开始对军旅生涯感到厌倦,觉得在军中很难实现自己的抱负,再待下去惟一长进的就是酒量,所以谢绝封常清的挽留,在安史之乱前离开军伍。

岑参的边塞诗名作还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个武判官就是他的前任。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和高适“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冷峻相比,岑参的诗歌显得更加浪漫雄奇,比如他的《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

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

岸旁青草长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

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阴火潜烧天地炉,何事偏烘西一隅?

势吞月窟侵太白,气连赤坂通单于。

送君一醉天山郭,正见夕阳海边落。

柏台霜威寒逼人,热海炎气为之薄。

热海即伊塞克湖,又名大清池、咸海,今属吉尔吉斯斯坦。岑参虽未到过那里,但根据别人的描述和神话传说,还是把它渲染得无比神奇。

展现边地风情是岑参的拿手好戏,“暖屋绣帘红地炉,织成壁衣花氍毹。灯前侍婢泻玉壶,金铛乱点野驼酥”、“琵琶长笛齐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金叵罗”、“曼脸娇娥纤复浓,轻罗金缕花葱茏。回裙转袖若飞雪,左延右延生旋风”,让人耳目一新。

岑参最擅长七言歌行,但其他体裁同样驾轻就熟。他的七绝《逢入京使》写军人的铁骨柔情,就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杜确在《岑嘉州诗集序》中说岑参的诗“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虽闾里士庶,戎夷蛮貊,莫不讽诵吟习焉”。杜甫也对他的诗赞不绝口。陆游更说他的诗“笔力追李杜”。

岑参到剑南做的是嘉州刺史,因此人称“岑嘉州”。罢官后东归不成,作《招北客文》自述平生志业,最后客死成都驿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