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亡大计
存亡大计
【原文】
国家大策,系于安危存亡。方变故交切,幸而有智者陈至当[1]之谋,其听而行之,当如捧漏瓮以沃焦釜[2]。而愚荒之主,暗于事几[3],且惑于谀佞孱懦者之言,不旋踵[4]而受其祸败,自古非一也。曹操自将征刘备,田丰劝袁绍袭其后,绍辞以子疾不行。操征乌戎,刘备说刘表袭许,表不能用,后皆为操所灭。唐兵征王世充于洛阳,窦建德自河北来救,太宗屯虎牢以扼之,建德不得进,其臣凌敬请悉兵济河,攻取怀州、河阳,逾太行,入上党,徇汾、晋,趣蒲津,蹈无人之境,取胜可以万全,关中骇震,则郑围自解。诸将曰:“凌敬书生,何为知战事,其言岂可用?”建德乃谢敬。其妻曹氏,又劝令乘唐国之虚,连营渐进,以取山北,西抄关中,唐必还师自救,郑围何忧不解。建德亦不从,引众合战,身为人擒,国随以灭。唐庄宗既取河北,屯兵朝城,梁之君臣,谋数道大举,令董璋引陕、虢、泽、潞之兵趣太原,霍彦威以汝、洛之兵寇镇定,王彦章以禁军攻郓州,段凝以大军当庄宗。庄宗闻之,深以为忧。而段凝不能临机决策,梁主又无断,遂以致亡。石敬瑭以河东叛,耶律德光赴救,败唐兵而围之,废帝问策于群臣。时德光兄赞华。因争国之故,亡归在唐,吏部侍郎龙敏请立为契丹主,令天雄、卢龙二镇分兵送之,自幽州趣西楼,朝廷露[4]檄言之,虏必有内顾之虑,然后选募精锐以击之,此解围一算也,帝深以为然。而执政恐其无成,议竟不决,唐遂以亡。皇家靖康之难,胡骑犯阙[5],孤军深入,后无重援,亦有出奇计乞用师捣燕者,天未悔祸,噬脐弗及[6],可胜叹哉!
【注释】
[1]当:正确,恰当。[2]捧漏瓮以沃焦釜:捧着漏了的水瓮去浇烧焦的锅,喻虽形势危急,但仍能缓解。釜,烧饭的锅。[3]暗于事几:看不清事情的全貌。[4]露:出示,张贴。[5]胡骑犯阙:金兵侵犯都城。[6]噬脐弗及:若不早作打算,以后就会像咬自己的肚脐而够不着一样没有办法了。比喻后悔莫及。
【译文】
国家的重大决策,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安危存亡。当各种变故交织在一起时,幸好出现了有才华谋略的人提出了正确的计谋,明智的君主听取了他的计谋并按照其方法去做了,就好比捧着漏瓮去浇烧焦的锅一样立竿见影。而愚昧放纵的君主,看不出事物的前兆,而且容易被阿谀奉承奸诈懦弱的小人之话所迷惑,因此还没有掌政太久就会遭受祸乱而败亡,自古以来这样的例子不止一个。曹操曾亲自领兵去征讨刘备,田丰劝袁绍趁机袭击曹操的后方,袁绍以儿子有病为借口拒绝了田丰的建议,曹操带兵攻打乌戎,刘备劝说刘表趁机袭击许都(今河南许昌),刘表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之后袁绍、刘表都被曹操消灭了。唐朝时期,有军队去洛阳征讨王世充,窦建德立即从河北派兵赶来支援他,唐太宗李世民派重兵把守虎牢关对其军队进行阻截,窦建德的军队无法继续前进。这时,窦建德的部下凌敬提出了一个应对之策:请求全部军队渡过黄河,攻占怀州,河阳两地,再越过太行山,进入上党地区,沿着汾水,晋州前进,直指蒲津关,这样就如同进入了无人之境,这个计谋是取胜的万全之策,关中地区(今陕西西安一带)一定会因此事而震动,这样就可以解洛阳之围了。然而窦建德手下将领却说:“凌敬只不过是一介书生,他从没有带兵打过仗,哪里懂得什么军事?他的话是绝不可以采纳的。”窦建德没有采纳凌敬的建议。窦建德的妻子曹氏,又劝说他:唐军后方空虚,不如趁此机会,集中各兵营的力量,稳扎稳打,来夺取山北面的地方,再向西包抄关中,唐兵一定会回兵进行援救,那么,自然就可以解洛阳之困了。窦建德还是没有听从她的意见,而是将兵力集中在一起与唐兵进行对抗,结果被唐兵活捉,他的国家也随之灭亡。唐庄宗占领河北地区之后,屯兵在朝城,梁国的君臣经过商议,决定分兵几路大举进攻,让董璋集中陕州(今河南陕县)、虢州(今河南灵宝)、泽州(今山西晋城)、潞州(今山西长治)四州军队的力量去攻打太原;让霍彦威率领汝州和洛阳的军队攻打镇定(今河北石家庄一带),让王彦章率领禁军攻打郓州(今山东郓城),而以招讨使段凝统帅主力去抵挡唐庄宗。庄宗得知消息后,十分担忧,但是由于段凝不能果断决策,梁国国君又优柔寡断,结果导致灭亡。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在河东叛乱,契丹族领袖耶律德光领兵前去支援他,战胜了前来讨伐石敬瑭叛乱的唐兵,并把他们包围起来,使之很难前行。废帝向朝廷大臣征求应对此状况的计谋。当时,耶律德光的哥哥耶律赞华,因为和德光争夺王位失败,逃亡到了后唐,吏部侍郎龙敏便请求策立赞华为契丹国王,命令天雄、卢龙两镇(管辖河北大名至北京以北一带)节度使派兵送他回国即位,经幽州(今北京西南)直奔西楼(今内蒙古林西),朝廷再出檄文通告这项决定。这样契丹人必然担心发生内乱,军心必然会因此动摇,这时再派精兵强将对其进行猛烈的攻击,这是解决困境的一个良策,废帝也觉得这是个好办法。可是执政大臣担心没有把握,长时间讨论也没有做出决定,后唐也因此灭亡了。大宋曾经遭遇了靖康之变,金兵侵犯国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孤军深入,后方也没有有力的支援,当时也有人提出奇计,建议派精兵强将趁机袭击金国后方的幽燕地区,看来是老天有意给大宋降下灾祸,此计谋没有得到采纳,以致后来后悔也来不及了,真是可叹啊!
【评析】
本文的开头就直接提出了“国家大策,系于安危存亡”的观点,说明决策对于国家存亡的重要性。然后又在“变故交切,智者陈谋”的情况下,讨论了明君与愚君如何选择的。明君会“听而行之”而国家生存。愚君则会“暗于事几,且惑于谀佞孱懦者之言”而国家灭亡。之后作者用了大批文笔列举了五个例子对此进行了有力的论证。一是曹操征讨刘备,田丰劝谏袁绍袭击曹操,袁绍拒绝,曹操攻打乌贼,刘备劝谏刘表袭击曹军后方,刘表拒绝,结果袁绍和刘表的国家最终被曹操灭亡;二是窦建德从河北援助王世充时,在虎牢关遭到李世民的阻截,他的部下凌敬和妻子分别提出了一个计谋,但他都没有听从,最终灭亡了:三是唐庄宗攻打梁国,由于段凝没有果断决策,梁君优柔寡断,梁国灭亡:四是契丹族领袖耶律德光在河东叛乱,废帝没有采用龙敏提出的推举耶律赞华为契丹国王,引起契丹国内乱的计策,后唐也被灭亡了:五是大宋遭遇靖康之变,有人也提出奇计,但没得到采用,北宋灭亡了。这些灭亡的国家都有机会躲过危机,但是由于君王的愚钝和优柔寡断,没有采用智者的谏言,造成了国家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