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加莎作品特点作品解读

第三部分 阿加莎作品特点

小马哥:

刚才,我们介绍了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无人生还》,那么接下来,安子,我们来聊一聊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的特征,或者说她的作品的魅力所在吧。

安子: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非常吸引人,原因之一,就是对人物的刻画非常精准细腻。小说的灵魂是人物形象,而阿加莎·克里斯蒂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将“人”完全贯穿于作品之中。她向读者们展现了一个又一个独特甚至怪诞的丰富多彩的心理世界,细致入微地展现出不同人物各色各样的性格。

咱们先说波洛。波洛是阿加莎·克里斯蒂笔下最出名的侦探。这位其貌不扬的比利时人有着法国绅士的气质,衣着整洁、彬彬有礼。他对食物的要求很高,口头禅是“悠着点”。这两个细节的描写,让这个滑稽的小老头跃然纸上。

阿加莎·克里斯蒂笔下的另一位“侦探”,也是世界侦探推理小说中为数不多的女性侦探——马普尔小姐。马普尔小姐是一位心思细腻缜密、平易近人的老小姐。她是个天生的侦探,住在英国,好管闲事,人们送她绰号“老猫”。马普尔小姐一直没有结婚,是个“有点神经过敏”的“奇怪的老姑娘”。

注解:在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里,故事发生在游船、火车、海滩、度假胜地、旅馆、女子学校等各种地方,人物有美国商人、英国军官、比利时侦探、俄国贵族、法国女仆、德国秘书、学生家长、女校老师,甚至有来自非洲和亚洲的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人物,非常好看。

马普尔小姐与其他侦探不同,在案件发生后,她最先做的事情不是观察案发现场,而是找人聊天,总是不着边际地泛泛而谈,让人莫名其妙。然而就是在这些看起来毫无关联、让人匪夷所思的天马行空的闲谈中,马普尔小姐冷静观察,最终让真相水落石出。

在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笔下,还有一位不太靠谱的女侦探,那就是奥莉佛太太。奥莉佛太太看起来很糊涂,就像很多英国中年妇女一样,热心、啰嗦,还有点吵闹。在破案过程中,她的思路经常走错了方向,而又总能误打误撞,摸对了门道,最后找到真正的凶手。

除了对人物的刻画非常细腻精准,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之所以好看,还在于独特的故事背景的设定。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侦探小说大多都是命案,而且是相互联系、相继发生的连环命案,这个过程的人物关系复杂纠结、疑云重重。阿加莎·克里斯蒂通常会把这些命案设置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让几起连环命案发生在某一段特定的时间里,几个主要人物在一起,经历了几起谋杀案。

比如《东方快车谋杀案》,就是发生在一辆被大雪困住的火车上的连环谋杀案。凶手和受害者都在乘客之中。每个人看上去都跟受害者无关,都不可能是凶手,因此也就都可能是凶手。

再比如《鸽群里的猫》中,谋杀案发生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女子学校,凶手只能是师生中的一个。

正因为阿加莎·克里斯蒂将故事背景设定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所以读者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在每个人物身上,并且不由自主地会去猜测罪犯到底是谁。

这样就避免了由于背景设置范围太广、涉及人物太多而使故事失去凝聚力,让读者觉得毫无头绪,最终失去阅读兴趣。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的第三个特点,就是绝妙的情节设计。

对于侦探小说来说,“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是最佳的境界。在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中,情节模式可以粗略分为三类:“最有可能的”、“最不可能的”和“圈内人模式”。“最有可能的”,比如《尼罗河上的惨案》《阳光下的罪恶》《人性记录》等。而号称阿加莎·克里斯蒂三大奇书的《罗杰疑案》《无人生还》《东方快车谋杀案》都来自“最不可能的”模式。而《ABC谋杀案》《牌中牌》《啤酒谋杀案》则采用了“圈内人模式”。

在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中,侦探都是平常人,而不是福尔摩斯那种天赋异禀的人。我们习惯了在她的作品里,看到大侦探波洛穿着他的夹脚拖鞋,慢悠悠地走过乡间的小路,到马里亚太太家唠家常;习惯了听大侦探波洛和嫌疑人之间有关性格、喜好、牌技、服装等多方面看似平实无奇甚至漫无边际。其实暗藏玄机的对话;也习惯了阿加莎·克里斯蒂那些颇具暗示的典故、谚语和民谣,正是这些典故、谚语和民谣,暗示着案件的发展和结局。

正是这些特点,使得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魅力无穷、经久不衰。

注解:侦探小说最大的亮点就是悬念。和其他类型的文学作品相比,侦探小说更容易令读者废寝忘食,恨不得一口气读完。小说开始,发生谋杀、遗留证据、调查案情等一系列动作已吊足了读者的胃口。接下来作者要做的,就是满足读者急剧膨胀的好奇心,通过笔下的侦探,不断提供给读者新的线索,和读者进行互动,确保读者跟随作者的思路,关注案情的发展。于是,如何设计情节也就成为侦探小说成功与否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