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我们仨》
小马哥:
下半部分,我们来聊一聊杨绛的作品。安子,杨绛先生究竟有哪些文学佳作,给我们讲一讲。
安子:
杨绛是著名的作家、戏剧家、翻译家,她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堂·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数十年,这几年还在公演。
杨绛的作品,最初是剧本,1943年和1944年,杨绛的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游戏人间》等相继在上海公演。1953年,杨绛就担任了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研究员。
1956年,杨绛的作品《吉尔·布拉斯》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1965年,《堂·吉诃德》第一部翻译完毕。1978年,《堂·吉诃德》中译本出版。
1981年,杨绛发表《干校六记》,目前已经出版有英语、法语和日语译本。
1984年,杨绛的小说《老王》入选初中教材。
1985年,杨绛的散文集《隐身衣》出版了英文版。
1986年,杨绛出版《回忆我的父亲》《回忆我的姑母》《记钱钟书与围城》。
1992年2月,杨绛的作品《洗澡》的法文版以及《乌云的金边》在巴黎出版。
1997年,杨绛的小说《方五妹和她的“我老头子”》在《十月》杂志发表。
杨绛笔耕不辍,再后来,就是前面我们介绍过的《我们仨》等作品。
小马哥:
杨绛在文学上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她的语言简洁,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然而自有生机,安静而不古板,活泼而不浮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沉静诙谐而沉着老到、雍容优雅而锋芒内敛,是真正的文学大家。
安子:
小马哥总结得非常精到。我就以《我们仨》为例,斗胆解读杨绛先生的作品。
《我们仨》是杨绛在92岁时所著,这本书以简洁而深情的语调,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媛、丈夫钱钟书,回忆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讲述了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几十年平淡而真挚、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经历。作者为读者讲述了“我们仨”共同走过的一段悲怆而温暖的旅程和一个人思念三个人美好时光的凄美情思。杨绛通过这本书,告诉读者们:家庭是人生最好的庇护所。
注解:杨绛早期的作品《洗澡》也是非常经典的,《洗澡》是新中国第一部反映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长篇小说,它借一个政治运动作背景,描写那个时期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
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杨绛以其一贯的独特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女儿与丈夫先后病重去世,书中以梦幻的形式表现了这段悲痛的情感经历。第三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1935年起和钱钟书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女儿与钱钟书相继逝世,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
这个学者家庭的故事,看似平淡,却让人体会到了平凡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爱和温暖、真情和亲情,非常感人。
注解:《我们仨》最初,是打算由钱钟书的女儿钱瑗和父母一起写的,最初的设想是,这本书一家三口各写一部分,钱瑗写父母,杨绛写父女俩,钱钟书写他眼中的母女俩。可到1996年10月,钱瑗已经非常衰弱,后来,她在护士的帮助下断断续续写了5篇,直到她去世的前6天,还在病床上写。
后来,钱钟书也去世了,于是这本书,最后就变成了杨绛先生一个人的《我们仨》。
小马哥:
那么安子,《我们仨》为什么吸引了那么多读者?它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安子:
如果让我来表述,我想说,最大的特点就是“朴素”。就像朱自清的《背影》,不施粉黛的白描,是最感人的。
如果可以用人来形容文学作品,我想说,有一些文学作品,看起来很炫很酷,但是就像小孩子,穿得花枝招展,蓬勃有活力,但是幼稚。而有一些文学作品,看起来很华丽、很好看,但是不过是年轻的女孩,引人瞩目却缺了深度。有些文学作品就超越了年龄,成为长者,有着深刻的思想,却不会轻易地长篇大论,就比如《我们仨》。
在《我们仨》中,杨绛作为一个妻子、一位母亲,为丈夫和孩子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付出了所有的爱。“拙手拙脚”的钱钟书“做了坏事”,打翻了墨水瓶,妻子说:“不要紧,我会洗”;钱钟书不小心把台灯砸了,妻子说:“不要紧,我会修”;钱钟书把门轴弄坏了,妻子说:“不要紧,我会修”。
女儿圆圆一向孝顺父母,对父母百般体贴。“圆圆也肯委屈,能忍耐。”小时候,圆圆十分乖巧、听话。杨绛在书中这样写道:“阿媛长大了,会照顾妈妈,像姐姐;会陪妈妈,像妹妹;会管妈妈,更像妈妈。”女儿圆圆始终是父母的安慰、父母的骄傲。
而在家人心中,钱钟书是家里最需要照顾的“孩子”,然而他的感情是细腻的,他对待妻子和女儿是温存体贴的。在生活中,“他肯委屈,能忍耐”。他和妻子一起学做菜,一起去“探险”——在散步中寻找生活的乐趣。他长期为妻子做早餐。他与妻子、女儿一起风雨同舟、患难与共。他是女儿最好的“哥们”。
这样的家庭,充满了温情,充满了亲情,充满了人们所向往、所珍爱的温暖。这样看似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家庭,却是所有人向往的单纯快乐的幸福。正如杨绛在书中所说:“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这是多么简单而快乐的人性,多么普通而真实的人生。
这正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生追求、精神风貌和人格魅力。
小马哥:
听起来,这本书就是一幅幅平静美好的生活画面。
注解:杨绛和丈夫钱钟书年轻时远渡重洋,留学英法,又在国难深重的抗日战争时期学成归国,足迹跨遍半个地球,后来有了女儿。他们一生相守,不离不弃,完美的爱情,完美的婚姻,完美的家庭。
语录: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
——《我们仨》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我们仨》
安子:
《我们仨》还有一个非常吸引人的地方,就是折叠的写作手法。
《我们仨》的三部分相互独立,各自成篇,又互相关联,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可以看成是整个作品的序言,以“钟书大概是记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拉开了整个作品的序幕。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完全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我们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这是整个作品的倒叙部分。第三部分是“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采用回忆录的写法,将63年间,一家人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娓娓道来,是整个作品的主题部分。
这三个部分,相互补充,以实笔写生,以虚笔写死。
“生”的部分充实而丰厚,一家人的音容笑貌、性格特征、人生历程历历在目。那些实实在在的故事,那些生动有趣的细节,感人至深。
又以“梦幻”的形式描写女儿和丈夫最后的岁月,以虚笔写死,滤去了那些生离死别的伤感、撕心裂肺的哀痛。
在梦中,杨绛虚构了客栈、小船和古道,对应于现实中的家、医院和两地间的路途。“古驿道烟雾迷蒙,杨柳成行,杂树丛生,野草滋蔓,几棵苍松翠柏掩映着谁家的陵墓。”这样的场景描写暗示着通向死亡的荒凉、迷离和阴森。
还有“驿道上满满的落叶,一棵棵杨柳又都变成光秃秃的寒柳”。寒柳暗示永别,折射出内心极为孤单和忧伤的悲情。
写梦是我国古代悼亡诗常用的形式,杨绛以描写幻境来抒发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