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务卷八
经务卷八
【原文】
中流一壶,千金争挈。宁为铅刀,毋为楮叶。错节盘根,利器斯别。识时务者,呼为俊杰。集《经务》。
【译文】
一壶酒本来不值钱,但在渡河中卖,大家都会出高价,那酒也就变得千金难买了。宁可做拙钝的刀子,也不要成为中看不中用的楮叶。砍伐盘根错节的树木时,才能分辨工具的利钝。识时务的人,才称得上是俊杰。因此集《经务》卷。
刘晏理财
【原文】
唐刘晏为转运使时,兵火之余,百费皆倚办于晏。晏有精神,多机智,变通有无,曲尽其妙。尝以厚值募善走者,置递相望,觇报四方物价,虽远方,不数日皆达,使食货轻重之权悉制在掌握,入贱出贵,国家获利,而四方无甚贵甚贱之病。
【译文】
唐朝人刘晏任转运使的时候,适逢唐朝藩镇割据,内战不断的时节,所有的军事费用都靠刘晏来筹措办理。刘晏精力旺盛,又富机智,善于变通,处理国家的财政事务非常妥当巧妙。他曾经用高价招募擅长跑步的人,到各地去查询物价,互相传递报告,即使是远方的讯息,不过几天也可以传到,因此食品、百货价格的高低,都掌握在他的手中。刘晏低价买进,高价售出,不仅国家获利,而且远近各地的物价也因此控制得很平稳。
【原文】
晏以王者爱人不在赐与,当使之耕耘织纴,常岁平敛之,荒则蠲①救之。诸道各置知院官,每旬月具州县雨雪丰歉之状。荒歉有端,则计官取赢,先令蠲某物、贷某户,民未及困而奏报已行矣。议者或讥晏不直赈救而多贱出以济民者,则又不然。善治病者,不使至危惫;善救灾者,不使至赈给。故赈给少则不足活人,活人多则阙国用,国用阙则复重敛矣!又赈给多侥幸,吏群为奸,强得之多,弱得之少,虽刀锯在前不可禁,以为“二害”。灾沴之乡,所乏粮耳,他产尚在,贱以出之,易以杂货,因人之力,转于丰处,或官自用,则国计不乏;多出菽粟,资之粜运,散入村闾,下户力农,不能诣市,转相沿逮,自免阻饥,以为“二胜”。
【译文】
刘晏认为君王爱护百姓不在于赏赐的多少,而应当使他们安心于耕耘纺织。在税赋方面,正常的年头公平合理地缴纳,饥荒时则加以减免或用国家的财力来济助。刘晏在各道分别设置知院官,每十天或一个月向朝廷详细报告各州县天气及收成情况。歉收如果有正当的理由,则会计官在催收赋税时,主动下令哪一类谷物可以免税,哪一些人可向官府借贷,能做到各地的百姓没有因为歉收而遭受贫困,各种救灾的措施已报准朝廷并施行了。有人责怪刘晏不直接救济人民,只贱价出售粮食物品给百姓,这种说法其实并不正确。善于治病的医生,不会让病人的病情拖到危急的地步才来医救,善于救灾的人不会等到百姓需要完全仰赖救助的地步再救助。因为救助得少不足以养活灾民,救助得多就会使国家的财政发生困难,国家的财政一旦出问题又必须征收重税,如此又形成恶性循环。另外,在救济时往往容易藏污纳垢,官吏相互狼狈为奸,有办法的人得的多,真正贫苦需要救济的百姓反而得的很少,即使以严刑峻法来威吓也无法禁止,给国家和百姓造成双重的灾害。发生灾害的地区,所短缺的其实只是粮食而已,其他的产品往往还可维持正常的供应,若能低价将这些产品卖出去,交换其他的货品,借官府的力量转运到丰收的地方,或者由官府自用,这样国家的生计就不会匮乏;或者由国家卖出囤积的谷物,分交运粮的单位,转运到各个缺粮的地区,使无力到市集购买的贫困农民,能经由官府的辗转传送免除饥荒——这对国家、个人都有好处。
【注释】
①蠲(juān):除去,免除。
【原文】
先是运关东谷入长安者,以河流湍悍,率一斛得八斗,至者则为成劳,受优赏。晏以为江、汴、河、渭,水力不同,各随便宜造运船,江船达扬州,汴船达河阴,河船达渭口,渭船达太仓,其间缘水置仓,转相受给。自是每岁运至百余万斛,无升斗沉覆者。又州县初取富人督漕车免,谓之“船头”;主邮递,谓之“捉驿”;税外横取,谓之“白着”。人不堪命,皆去为盗。晏始以官主船漕,而吏主驿事,罢无名之敛,民困以苏,户口繁息。
【译文】
在刘晏就任之前,运送关东的谷物进入长安城,因为河水水势急猛,大抵十斗能运到八斗就算成功,负责的官员也就可得到优厚的赏赐。刘晏认为长江、汴水、黄河、渭水等水力各不相同,应该根据不同的河流制造不同的运输船只,长江的船运到扬州,汴水的船运到河阴,黄河的船运到渭口,渭水的船运到太仓。并在河边设置仓库,辗转接送。从此,每年运谷量多达一百多万斛,可以做到没有一升一斗粮食沉入河中。另外,州县起初选富人来监督水陆运输,称之为“船头”;把主持邮递的叫做“捉驿”;在正当的税收之外还强制索取,叫做“白着”。很多人为了逃避这些额外的课征和劳役,都逃走群聚为盗贼。于是刘晏就将船运和邮递事务全收归官府负责,并废除不正常的赋税,百姓的困苦才得到解脱,当地的户口和人口也逐渐增加。
【梦龙评】
晏常言:“户口滋多,则赋税自广。”故其理财常以养民为先,可谓知本之论,其去桑,孔远矣!王荆公但知理财,而实无术以理之;亦自附养民,而反多方以害之。故上不能为刘晏,而下且不逮桑、孔。
【原文】
晏专用榷盐法充军国之用,以为官多则民扰,〔边批:名言。〕故但于出盐之乡置盐官,取盐户所煮之盐,转鬻于商人,任其所之,自余州县不复置盐官。其江岭间去盐乡远者,转官盐于彼贮之;或商绝盐贵,则减价鬻之,谓之“常平盐”。官获其利,而民不困弊。
【译文】
刘晏将盐收归政府专卖,所得税收充作军队与国家费用。他认为官吏多会骚扰百姓。所以只在产盐的地区设置盐官,直接把盐户所煮出的盐卖给商人,任随他们转卖到其他各地去。其余的不产盐州县不再设置盐官。在江岭间离盐乡远的地方,刘晏就将官盐转运到当地贮藏起来。有时没有商人售盐,盐价昂贵,刘晏就将官盐减价卖给人民,叫做“常平盐”,官府得到利益,而百姓也不会因受商人高价盘剥而贫困。
【梦龙评】
常平盐之法所以善者,代商之匮,主于便民故也。若今日行之,必且与商争鬻矣。
【解评】
一个善于理财的人总能变废为宝,一个不善于理财的人,即使在他面前放一座金山,他也不会富有,因为他不懂得辨识和修整金石,即便遇到了金山也终究会错过。
周忱苏州治税
【原文】
周文襄公巡抚江南,时苏州逋税七百九十万石。公阅牒大异,询父老,皆言吴中豪富有力者不出耗,并赋之贫民,贫民不能支,尽流徙。公创为平米,官田民田并加耗。苏税额二百九十余万石。公与知府况钟曲算,疏减八十余万。旧例不得团局①收粮,公令县立便民仓水次,每乡图里②推富有力一人名粮长,收本乡图里夏秋两税,加耗不过十一。又于粮长中差力产厚薄为押运,视远近劳逸为上下,酌量支拨,京、通正米一石支三,临清、淮安、南京等仓以次定支,为舟樯剥转诸费。填出销入,支拨羡余,各存积县仓、号“余米”。米有余,减耗,次年十六征,又次年十五,更有羡。正统初,淮、扬灾,盐课亏,公巡视,奏令苏州等府拨剩余米,县拨一二万石,运贮扬州盐场,准为县明年田租,听灶户上私盐给米。时米贵盐贱,官得积盐,民得食米,公私大济。公在江南二十二年,每遇凶荒,辄便宜从事,补以余米,赋外更无科率。凡百上供,及廨舍、学校、贤祠、古墓、桥梁、河道修葺浚治,一切取给余米。
【译文】
周文襄公(周忱,字恂如,吉水人,谥文襄)任江南巡抚时,苏州地方欠缴的租税有七百九十万石。文襄公阅览公文后非常惊异,询问地方百姓,都说是吴郡地方有钱有势的人不肯缴纳运送途中耗费的粮食,转由贫民负担。贫民无力支付,全部都流离四散了。文襄公于是创立平米的方法,官田、民田一律加征运送耗费的数量。苏州的税额有二百九十多万石,文襄公与知府况钟详细计算,上疏宽减八十多万石。依照旧例团局不可征收税粮,文襄公命令各县在水边设立便民仓。每乡在村里推举一位富裕有能力的人,称之为“粮长”,负责征收本乡村里夏、秋两季的税粮,加收耗费的米粮比例不得超过征收米粮的十分之一。又在粮长中依财力的多寡选派押运的人,视路途的远近与劳逸程度不同,酌情支付酬劳,运到京师、通州的粮食,一石支付三斗,运到临清、淮安、南京等粮仓的按照各仓远近顺序来确定支付数目,作为舟船转运的各种费用。整顿支出和收入,支付后所剩余的米,分别存积在各县的粮仓,称之为“余米”。剩余的米多了,就减收损耗的粮米,第二年征收原损耗米粮数量的十分之六,第三年就超收十分之五,这样每年米粮剩余更多。正统初年,淮安、扬州闹灾害,盐税亏损。文襄公巡视时,奏请朝廷诏令苏州等府拨付余米,每县拨一二万石,运到扬州盐场储藏,可抵这些县第二年的田租,听任制盐人家缴私盐来换取米。当时米价贵,盐价廉,官府可以得到百姓手中积存的盐,而百姓从官府中得到所需要的粮食,于公于私都有益处。文襄公在江南二十二年,每遇凶灾荒年,就相机行事,用剩余的米来补救。除了田赋之外,没有征收任何额外的税,凡是各种进贡,以及官署、学校、祠堂、古墓、桥梁、河道的修理整治,一切费用都从剩余的米中支付。
【注释】
①团局:为乡里一种组织,又称团户,往往由村中大户控制。
②图里:乡下有里,而图即是里,所以称图者,以每里册籍守列一图也。
【梦龙评】
其后户部言济农余米,失于稽考,奏遣曹属,尽括余米归之于官。于是征需杂然,而逋负日多。夫余米备用,本以宽济,一归于官,官不益多而民遂无所恃矣。试思今日两税,耗果止十一乎?征收只十五,十六乎?昔何以薄征而有余,今何以加派而不足,江南百姓安得不尸祝公而追思不置也。
何良俊曰:“周文襄巡抚江南一十八年,常操一小舟,沿村逐巷,随处询访。遇一村朴老农,则携之与俱卧于榻下,咨以地方之事。民情土俗,无不周知。故定为论粮加耗之制,而以金花银,粗细布,轻赍等项,裨补重额之田,斟酌损益,尽善尽美。顾文僖谓‘循之则治,紊之则乱’,非虚语也。自欧石冈一变为论田加耗之法,遂亏损国课,遗祸无穷。有地方之责者,可无加意哉!”
【解评】
其实明代江南地区赋税重,很大原因就是老百姓和大地主所承担的赋税不一致。所以周忱采取措施让官田、农田平摊赋税,并由专门的粮长负责,既不减少国家赋税,又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又有余米可以用来办其他事情。周忱显示出了古代经济学家的才能和政治家的品格。
陈霁岩救灾
【原文】
陈霁岩知开州,时万历己巳,大水,无蠲而有赈,府下有司议,公倡议:极贫谷一石,次贫五斗,务沾实惠。放赈时编号执旗,鱼贯而进,虽万人无敢哗者。公自坐仓门小棚,执笔点名,视其衣服容貌,于极贫者暗记之。庚午春,上司行牒再赈极贫者,书吏禀出示另报,公曰:“不必也!”第出前点名册中暗记极贫者,径开唤领,乡民咸以为神,盖前领赈时不暇妆点,尽见真态故也。
【译文】
陈霁岩任开州知府时,明神宗万历己巳年,发生大水灾,官府没有减免税赋,而只放粮救济。官府中官吏共同商议救灾方法,陈霁岩建议:最贫穷的发一石谷物,次贫的五斗,一定要让百姓得到真正的救济。发放救济品时都加以编号,让灾民拿着号码旗依次前进,虽然有上万人,但没有人敢吵闹争先。陈霁岩亲自坐在仓库门口的小棚下,拿着笔点名,看他们的衣服容貌,特地把最贫困的人记下来。庚午年春天,上级有公文通知再次救济最贫困的人,文书官禀告说需要再出告示寻求这批贫户。陈霁岩说:“不必了。”于是便拿出上次点名册中作暗记的贫户,直接通知他们来领,乡民都认为陈霁岩是神人,其实是因为上次领救济品的人都来不及装饰,完全可以看出贫户的真实面貌。
【原文】
陈霁岩在开州。己巳之冬,仓谷几尽,抚台命各州县动支在库银二千两籴谷。此时谷价腾踊,每石银六钱,各县遵行,派大户领籴,给价五钱一石,每石赔已一钱,耗费复一钱,灾伤之余,大户何堪?而入仓谷止四千石,是上下两病也。公坚意不行,竟以此被参。以灾年仅免,至庚午秋,州之高乡大熟,邻境则尽熟,谷价减至三钱余。方申抚台动支银二千两,派大户分籴,报价三钱,即如数给之。自后时价益减至二钱五分。大户请扣除余银,公笑应之曰:“宁增谷,勿减银也。”比上年所买,多谷三千余石,而大户无累赔。报上司外,余谷七百余石,则尽以给流民之复业者。先是本州土城十五,连年大雨灌注,凡崩塌数十处。庚午秋,当议填修,吏请役乡夫,公不许。会有两年被灾,流民闻已蠲荒粮,思还乡井。因遍出示招抚,云:“亟归种麦,官当赈尔。”乃出前大户所籴余谷,刻期给散。另出四五小牌于各门一里外,令各将盛谷袋,装土到城上,填崩塌处。总甲于面上用印,仓中验印发谷,再赈而城已修完。
【译文】
陈霁岩在开州任职时,万历己巳年冬天,仓库中米谷的存量几乎用尽,抚台命令各州县动用公库的存银两千两买谷物。此时谷价大涨,每石要花费银子六钱,其他各县都遵照办理,并且派地方殷实大户负责供应官府所需购买的谷物,统一给价一石谷子银子五钱,大户们每石已经赔一钱,正常的损耗又费一钱。在灾害发生已饱受损伤的状况下,又得负担这样的损失,大户怎么能承受得了?因此收购入仓的谷物只有四千石。如此一来,造成官方与百姓同时受害,陈霁岩坚持不肯遵行,最后却因这件事被弹劾,因为正逢荒年才被赦免。到庚午年秋天,开州地势高的乡里大丰收,邻境的收成也都很好,谷价因而降到每石三钱多。陈霁岩此时才上报抚台动用官银两千两收购大户的谷子,报价每石三钱,谷子一到就如数给付。在收购期间谷价又降到每石二钱五,大户请求官府扣回超付的银两,陈霁岩笑着说:“宁可多收购谷子,也不会降低价钱。”结果同样的钱,比去年所买的多出三千多石,而大户也不会一再赔钱。除了定额上报外,多余的七百石谷物,全数分给流落他乡的贫民回来恢复生产。先前本州的土城有十五座,因连年大雨浇灌,崩塌了数十处。庚午年秋天,商议填土修补,官吏请求在乡里征调役夫,陈霁岩不允许。正逢这两年灾害,流浪他乡的贫民听说已经免除田赋,都想回乡。陈霁岩就到处出告示招抚说:“赶快回乡种麦子,官府会给予救济。”于是拨出以前从大户收购中多余的谷物,限期发放给他们。另外,在各城门一里外,挂出四五个小告示牌,命令领谷的人各自用自己装谷的袋子,先装泥土送到城上崩塌处去填补,乡里的总管在袋子上盖过印后,拿到谷仓查验再发谷物。救济贫民的工作完成后,城也修复好了。
【原文】
北方州县,唯审均徭为治之大端。三年一审,合一州八十八里之民,集庭而校勘之,自极富至极贫,定为九则,赋役皆准此而派。区中首领,有里长、老人、书手,官唯据此三等人,三等人因得招权要贿。公莅任,轮审均徭尚在一年后,乃取旧册,查自上上至下上七则户,照名里开填,分作二簿。每日上堂,辄以自随,或放告,或听断,或理杂务,看有晓事且朴实者,出其不意,唤至案前,问是“何里人”,就摘里中大户,问其“家道何如,比年间,何户骤富,何户渐消”,随其所答,手注簿内,如此数次,参验之,所答略同。又一日,点查农民,本州概有二百余人。即闭之后堂,各给一纸,令开本里自万金至百金等家,严戒勿欺。又因圣节,先扬言齐点各役。至期,拜毕,即唤里老、书手到察院,分作三处,各与纸笔,令开大户近年之消乏者,或殷厚如故,不必开也。以上因事采访,编成底册。审时一甲人齐跪下堂,公自临视,择其中二三笃实人,作为公正,与里长同举大户应升应降诸人。因知底册甚明,咸以实举,遂从而酌验之,顷刻编定。一日审四五里,往往州官待百姓,不令百姓待州官也。〔边批:只此便是最善政。〕
【译文】
北方的州县以审核徭役的均等与否,当作是处理政事的根本。每三年审核一次,聚集一州八十八里的百姓于一处而校勘。从最富到最贫,定为九个等级,赋役都依照这个标准来派定。由于每区的首领有里长、老人与文书,官府就依据这三种人所提供的情况来划分等级,这三种人因此借用权力向老百姓索贿。陈霁岩到任后,徭役的审查工作还有一年,他就把旧的记录拿出来,查出从上上等到下上等七级中,依照每户姓名所在的里名填写好,分成两册。每天上公堂,陈霁岩都随时带在手边。有时百姓来申告,有时审判案子,有时整理杂务,看到有懂事而朴实的人,就出其不意地把他叫到案前,问他是哪一里的人,并让他选出那一里中的大户,问他大户的家境如何?近年来有哪一户骤然富裕?哪一户渐渐没落?再随手把他的回答记在簿子上。如此这般,经过几次验证之后,所得的答复大致相同。又有一天,陈霁岩查点农民,州内大概有二百多人,就把他们关在后堂,发给每人一张纸,命令他们写出本里中拥有万金到百金的人家,并严厉地警告他们不可欺骗。陈霁岩又借着皇帝的生日,事先宣布要查点徭役。节日来到,大家行礼完毕,就把里长、老人、文书叫到都察院来,分为三处,分别给他们纸和笔,命令他们写出近年来逐渐没落的大户,依旧富有的不必写。然后把这些采访到的事编成册子,留作以后的根据。等到审查的时候,一甲人都跪在堂下,陈霁岩亲自检视,选择其中两三个忠厚诚实的人作为公证人,与里长等人一起举出大户,哪些人该升级,哪些人该降级,他们都知道陈霁岩的册子里记录得很详细,于是都诚实地举出来,陈霁岩就加以斟酌验证,很快就编定出来。一天之中可以审核四五个里,而且在审核过程中,往往是官府万事齐备等百姓来,而不同于以往百姓苦候官府的状况。
【解评】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为官一任,很难说不遇上天灾,但怎样对待、如何处理,就是一个官员为官态度和办事能力的体现了。如果勤于政事、体察民情,就会及时发现灾情,周密部署,妥善救助。就会使大灾免于大害,百姓身受其恩。
招抚流移之智
【原文】
富郑公知青州。河朔大水,民流就食。弼劝所部民出粟,益以官廪,得公私庐室十余区,散处其人,以便薪水。官吏自前资,待缺,寄居者,皆赋以禄,使即民所聚,选老弱病瘠者廪之,仍书其劳,约他日为奏请受赏。率五日,遣人持酒肉饭糗慰籍,出于至诚,〔边批:要紧。〕人人为尽力。山林陂泽之利,可资以生者,听流民擅取,死者为大冢埋之,目曰丛冢。明年,麦大熟,民各以远近受粮归,募为兵者万计。帝闻之,遣使褒劳。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救之而实杀之。弼立法简尽,天下传以为式。
【译文】
富弼任青州知州时,河朔地方发生水灾,灾民流亡到他乡讨生活,富弼劝导所管辖的民众捐出米粮,加上官府的粮食,找到公家和私人的房屋十多处,分开来安置这些灾民,以维持他们生活所必须的物品。对那些任期年限已满、等待补缺、寄居在此地的官吏,富弼都发给他们薪饷,派他们到那些灾民所住的地方,选老弱病残的人发放食物,富弼记下他们的功劳,约定将来奏请朝廷赏赐。每过五天,富弼就派人送酒肉米饭去慰劳负责灾民事务的官员,由于富弼心意真诚,因此人人都肯尽力。凡是山林湖泽中可供养活百姓的自然资源,富弼准许灾民随意取用,并对死亡的灾民建筑大坟来埋葬,称之为“丛冢”。第二年,麦子收成很好,这些来自各地的灾民各依路途远近领取粮食回乡,富弼并从这些灾民中招募了上万名士兵。皇帝听说这件事,派使者来褒扬富弼。以前救灾的官员,都只是把灾民聚集在城里,煮粥给他们吃,还引发了恶性瘟疫,有的人饿了数日,因为吃不到粥而饿死,这名义上是救人,而实际上是杀人。富弼立法简便完善,天下的人都把他当做典范。
【梦龙评】
能于极贫弱中做出富强来,真经国大手。
【原文】
滕元发知郓州,岁方饥,乞淮南米二十万石为备。〔边批:有此米便可措手。〕时淮南、京东皆大饥,元发召城中富民,与约曰:“流民且至,无以处之则疾疫起,并及汝矣。吾得城外废营地,欲为席屋以待之。”民曰:“诺。”为屋二千五百间,一夕而成。流民至,以次授地,井灶器用皆具。以兵法部勒,少者炊,壮者樵,妇汲,老者休,民至如归。上遣工部郎中王右按视,庐舍道巷,引绳棋布,肃然如营阵。右大惊,图上其事。有诏褒美,盖活万人云。
【译文】
滕元发任郓州知州时,正逢饥荒岁月,就请得淮南的米粮二十万石做救灾工作的储备。当时淮南和京东一带也都发生大饥荒,滕元发请来城中的富豪,和他们约定说:“流离失所的灾民就要来到,如果不安置他们,就会发生瘟疫,也会波及你们。我找到城外的废营地,想用草席搭建屋子来安置他们。”富豪都说:“好的。”于是二千五百间席屋一夜之间就搭建完成。灾民来到之后,依次分配给他们一个地方,井、灶、器具都很齐全。滕元发用兵法约束他们,少年人煮饭,壮年人砍柴,妇女汲水,老人休息,灾民都有回到家中的感觉。皇帝派遣工部郎中王右来巡视,只见这里房舍巷道,方正整齐,有如军营一般。王右大惊,绘图将此事禀奏皇帝,皇帝下诏表扬。滕元发此举,救活了上万人。
【梦龙评】
祁尔光曰:“滕达道之处流民,大类富郑公。富散而民不扰,腾聚而能整,皆可为法。”
【原文】
成化初,陕西至荆、襄、唐、邓一路,皆长山大谷,绵亘千里,所至流逋藏聚为梗,刘千斤因之作乱,至李胡子复乱,流民无虑数万。都御史项忠下令有司逐之,道死者不可胜计。祭酒周洪谟悯之,乃着《流民说》,略曰:“东晋时,庐、松、滋之民流至荆州,乃侨置滋县于荆江之南。陕西,雍州之民流聚襄阳,乃侨置南雍州于襄水之侧。其后松,滋遂隶于荆州,南雍遂并于襄阳,迄今千载,宁谧如故。此前代处置得宜之效。今若听其近诸县者附籍,远诸县者设州县以抚之,置官吏,编里甲,宽徭役,使安生理,则流民皆齐民矣,何以逐为?”李贤深然其说。至成化十一年,流民复集如前,贤乃援洪谟说上之。〔边批:贤相自能用言。〕上命副都原杰往莅其事,杰乃遍历诸郡县深山穷谷,宣上德意,延问流民,父老皆欣然,愿附籍为良民。于是大会湖、陕、河南三省抚按,合谋佥议,籍流民得十二万三千余户,皆给与闲旷田亩,令开垦以供赋役,建设州县以统治之。遂割竹山之地置竹溪县,割郧津之地置郧西县,割汉中洵阳之地置白河县,又升西安之商县为商州,而析其地为商南、山阳二县,又析唐县、南阳、汝州之地为桐柏、南台、伊阳三县,使流寓土着参错而居,又即郧阳城置郧阳府,以统郧及竹山、竹溪、郧西、房、上津六县之地,又置湖广行都司及郧阳卫于郧阳,以为保障之计。因妙选贤能,荐为守令,〔边批:要着。〕流民遂安。
【译文】
明宪宗成化初年,陕西到荆州、襄阳,唐、邓一带,都是高山深谷,绵延千里。流窜的人往往藏聚在此为盗,刘千斤借机作乱,到李胡子再次作乱,参加的流民人不下几万。都御史项忠下命所管辖的官吏去清剿,在路上被杀死的人多得数不清。祭酒周洪谟怜悯他们,就着述《流民说》,大概是说:“东晋时,卢州、松州、滋州一带的百姓流亡到荆州,官方就在荆江南方重新建滋县。陕西、雍州的百姓流亡到襄阳,就把南雍州建置在襄水边。后来松、滋就隶属于荆州,南雍就隶属于襄阳,到如今已过了一千年,依然安宁无事,这是从前处理得宜的效果。现在如果让流落各县的人在这些县附上户籍,距各县尚远的人,为他们设新州县来安抚他们,派官吏管理,编里甲,宽减徭役,使百姓生活安定,那么流民就可以成为正常的平民了,为什么一定要清剿他们呢?”李贤认为他说得很对。成化十一年,流民又像以前一样聚集起来,李贤就引用周洪谟的说法奏报宪宗,宪宗命副都尉原杰前来办理,原杰走遍各郡县,深入山谷,宣扬宪宗施予流民的恩德,流民都愿意附借作平民。原杰于是会合湖广、陕西、河南三省的巡抚和按察史,共同商议,将流民十二万三千多户正式编定户籍,分配空旷的土地,命令他们开垦,给官府缴付赋税、服徭役,建设州县来统治管理他们。于是划分竹山地方设置竹溪县,划分郧津地方设置郧西县,划分汉中洵县地方设置白河县。原杰又升西安的商县为商州,而分一部分土地设商南、山阳二县,又分唐县、南阳、汝州的土地设桐柏、南台、伊阳三县,使流亡寄居的人与当地人掺杂居住,又在郧阳城设置郧阳府,以统治郧县及竹山、竹溪、郧西、房、上津六县。此外,又设湖广行都司及郧阳卫在郧阳,作为军事屏障保证百姓安全。妥善选任贤能的人,推荐为太守、县令,流民于是安定下来。
【梦龙评】
今日招抚流移,皆虚文也。即有地,无室庐;即有田,无牛种。民何以归?无怪乎其化为流贼矣。倘以讨贼之费之半,择一实心任事者专管招抚,经理生计,民且庆更生矣,何乐于为贼耶?
【解评】
富弼真是处理国事的能手,他能在国家经历灾难后最贫弱的状况下,不仅解决贫困的问题,又进一步让国家富强起来。他的立法简便完善,我们应把他当做典范。
董博霄运粮之法
【原文】
董博霄,磁州人,至正十六年建议于朝曰:“宁一境不通舟楫,军粮唯可陆运。濒海之人,屡经寇乱,且宜曲加存抚,权令军人运送。其陆运之方:每人行十步,三十六人可行一里,三百六十人可行十里,三千六百人可行一百里。每人负米四斗,以夹布囊盛之,用印封识,人不息肩,米不着地,排列成行,日五百回,计路二十八里,轻行一十四里,重行一十四里,日可运米二百石,每运可供二万人——此百里一日运粮之数也。”
【译文】
董博霄是磁州人,在元顺帝至正十六年建议朝廷说:“海宁一带,无法通行船只,军粮只能由陆路运送。濒临大海的百姓屡次遭逢盗寇的侵扰,应多加安抚,朝廷可暂且下令由军人担任运粮工作。陆运的方法是:每人走十步,三十六人可走一里,三百六十人可走十里,三千六百人可走一百里。每个士兵背米四斗,用夹布袋装米,里郡加封作记号,人人肩不休息,米不着地,排列成行,每个士兵每天五百个来回,总计每日路程二十八里,不背米走十四里,背米走十四里,每天共可运米二百石,每次运米可供养二万人,这是一百里一天运粮的数目。”
【梦龙评】
按夫长陵北征时,命侍郎师逵督饷。逵以道险车载,民疲粮乏,乃择平坦之地,均其里数,置站堡;每夫一人运米一石,此送彼接,朝往暮来,民不困而食足。亦法此意。
【解评】
董博霄的运粮之法,既达到了安抚百姓的目的,也使担任运粮工作的人没有受到劳累。他的这种方法很值得我们现代人借鉴和学习。
陶侃收集木屑
【原文】
陶侃性俭厉,勤于事。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此意,后正会,值积雪始晴,厅事前除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官用竹,皆令录厚头,积之如山。后桓宣武伐蜀,装船悉以作钉。又尝发所在竹篙,有一官长,连根取之,仍当足,〔边批:根坚可代铁足。〕公即超两阶用之。
【译文】
陶侃生性节俭,做事勤快。他在任荆州刺史时,命令船官要收集所有的锯木屑,不论数量多少,众人都不了解他的用意。后来正逢积雪溶化之际,官府前虽然已经除雪,地仍湿滑,于是命人用锯木屑撒在地上,才可以通行无阻。官用的竹子,陶侃命令要留下粗厚的竹子头,堆积如山。后来桓温攻打蜀国,竹子头都用来当做造船的竹钉。又曾在砍伐竹篙时,有一官吏连着竹根挖起,认为竹根部分非常坚硬,可作为竹钉的材料使用。陶侃见了,立刻提升此人两级。
【解评】
节俭是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的美德,在条件艰苦时,节俭就是取得成绩的重要保证,只有节俭才能积累力量、壮大自己、战胜敌人。现在国家日渐强盛,人民日益富足,节俭精神的提倡更显得必要和迫切。节俭能使我们居安思危,守住来之不易的建设成就,节俭能使我们建设强国的战略目标最终得以实现,圆百年的强国之梦。在这点上,陶侃的懒精神是值得我们时时谨记、学习的。
郑晓时起用火焦
【原文】
嘉靖丁巳四月,三殿三楼十五门俱灾,文武大臣会议修建。海盐郑公晓时协理戎政,率营军三万人打扫火焦。郑公白黄司礼:“砖瓦木石不必尽数发出,如石全者、半者、一尺以上者,各另团围,就便堆积;白玉石烧成石灰者,亦另堆积;砖瓦皆然。”不数日,工部欲改修端门外廊房为六科并各朝房,午门以里欲修补烧柱墙缺,又于谨身殿后、乾清宫前,隆宗、景运二门中砌高墙一道,拦断内外,内监、工部议从外运砖、运灰、运黄土调灰,一时起小车五千辆,民间骚动。公告黄司礼曰:“午门外堆积旧砖石并石灰无数,可尽与工部修端门外廊房;其在午门以内者,可与内监修理柱空,并砌乾清宫前墙。”黄甚喜。公又曰:“修砌必用黄土,今工部起车五千辆,一时不得集,况长安两门、承天、端门、午门止可容军夫出入,再加车辆,阻塞难行。见今大工动作,两阙门外多空地,可挖黄土;用却,命军搬焦土填上,用黄土盖三尺,岂不两便?”黄曰:“善。”公曰:“午门以里台基坏石,移出长安两门甚远,今厚载门修砌剥岸,若命军搬出右顺门,由启明门前下北甚近,就以此石作剥岸填堵,不须减工部估料,但省军士劳力亦可。”〔边批:若减估必有梗者。〕黄又曰:“善。”公曰:“旧例,火焦木,军搬送琉璃、黑窑二厂,往回四十里,今焦木皆长大,不唯皇城诸门难出,外面房稠路狭,难行难转,况今灾变,各门内臣小房,非毁即折坏,必须修盖,方可容身,莫若将焦木移出左、右顺门外,东西宝善、思善二门前后,并启明、长庚两长街,听各内臣擘取焦皮作炭,木心可用者任便取去,各修私房,以皇城内物修皇城内房,不出皇城四门,亦省财力。”黄又曰:“善。”
锦衣赵千户持陆锦衣帖来言:“军士搬出火焦,俱置长安两门外,大街两旁,四夷朝贡人往来,看见不雅,〔边批:体面话。〕庆寿寺西夹道有深坑,可将火焦填满。”公曰:“三殿灾,朝廷已诏天下,如何说不雅?谁敢将朝廷龙文砖石填罪废太平侯故宅?况寿宫灾,九庙灾,火焦皆出在长安两门外。军士从长安大街重去空来,人可并行,官可照管,若从西夹道入,必从寺东夹道出,路多一半,三万人只做得一万五千人生活,岂有营军为人填坑。且火焦工部还有用处,待木石料完,要取火焦铺路,直从长安坊牌下填至奉天殿前,每加五寸,杵碎平实,又加五寸,至三尺许方可在上行大车,旱船,滚石,不然街道,廊道皆坏矣,见今午门外东西胁下数万担火焦积堆,若搬出,正虑不久又要搬入耳。”赵复语,公径出。
会议午门台基及奉天门殿楼等台基、阶级、石柱磉、花板、石面,纷纷不决。公欲言,恐众不肯信,特造大匠徐杲请教,杲虽匠艺,亦心服公,即屏左右,公曰:“今有三事,一午门台基,众议将前三面拆去一丈,从新筑土砌石。如此,恐今工作不及国初坚固,万一楼成后旧基不动,新基倾侧,费巨万矣。莫若只将台下龟脚,束腰,墩板等石,除不被火焚坏者留之,其坏者凿出烬余,约深一尺五寸,节做新石补入,内土令坚,仍用木杉板障之,决不圮坏,三面分三工,不过一月可完。唯左右掖门两旁须弥座石最大且厚,难换,必须旁石换齐后,如前凿出,约深二尺五寸,做成新石垫上,与旧石空齐,用铁创肩进,亦易为力。”徐曰:“善。”公又曰:“奉天门阶沿石,一块三级,殿上柱磉大者方二丈,如此重大,不比往时皇城无门限隔,可拽进,近年九庙灾,木石诸料不能进,拆去承天门东墙方进得,今料比九庙又进三重门,尤难为力,莫若起开焦土,将旧阶沿磉石,地面花板石,逐一番转,尚有坚厚可用,番取下面,加工用之,至于殿上三级台基并楼门台基,俱如午门挖补皆可,公能力主此议,省夫力万万,银粮何至数百万,驴骡车辆又不知几,莫大功德也!”徐甚喜,后三日再议,悉如前说。
【译文】
嘉靖丁巳年四月,宫中有三座宫殿、三座楼和十五座门都被烧毁。文武大臣商议如何修建。海盐人郑晓时当时协理军政,率领军营中三万士兵,打扫火灾后的破砖烂瓦。郑晓时告诉黄司礼说:“砖瓦木石不必全部搬出去,如石材有完整的、有一半的、有一尺以上的,可以分别就近找地方堆积起来,白玉石烧成石灰,也另外堆积,其他砖瓦等等也都可以这样处理。数天后,工部想将端门外廊房改修为六科,并各自修建朝房,在午门以内,想修补烧毁的柱子和残缺的墙,又在谨身殿后、乾清宫前的隆宗、景运二门之间砌一道高墙,以隔绝内外。宦官与工部决议要从外面运砖、灰以及调灰的黄土,一时之间需要用小车五千辆,民间为之骚动。郑晓时告诉黄司礼说:“午门外堆积很多旧砖石和石灰,可全部供给工部改修端门外廊房,午门内的可以给宦官修理墙柱,并砌乾清宫前的墙。”黄司礼听了非常高兴。郑晓时又说:“修砌一定要用黄土,现在工部要起用五千辆车子,一时之间可能无法凑足,何况长安两门、承天、端门、午门这几座门历来允许兵卒、役夫通行,再加上车辆,必定阻塞难行。如今大工程动工,两阙门外很多空地,可以挖黄土,完工后只要命令军士搬运焦土填上,再用黄土覆盖三尺,岂不是两相方便?”黄司礼说:“很好。”郑晓时又说:“午门以内,台基的坏石块,要搬出长安两门太远了,现在厚载门正在修补破裂的石阶,如果命令军士将石块搬出右顺门,由启明门前向北走过去很近,就用这些石块填补破裂的石阶,这样做且不说减少工部预估的材料,光是节省军士的劳力就很划算了。”黄司礼又说:“很好。”郑晓时又说:“按照老规定,烧焦的木材由军士搬送到琉璃、黑窑二厂,来回要四十里,如今焦木又长又大,不只皇城各门很难出去,外面房屋稠密,道路狭窄,既难行又难转弯,何况火灾之后,各个太监们的房屋都毁坏了,必须重新修盖才有容身之处。不如将焦木移出左、右顺门外,放在东西宝善、思善二门前后,以及启明、长庚两条长街,听任太监拿取焦木皮作木炭,可使用的木心,随便拿去修理各人的房间。用皇城内的东西来修理皇城内的房间,不必到皇城外取材,可节省很多财力。”黄司礼又说:“这个主意好。”
锦衣卫赵千户拿着陆锦衣卫的帖子前来说:“说是军士搬出去的焦土,都放置在长安两门外大街两旁,各地前来朝贡的人看了不雅观。庆寿寺西边夹道上有个深坑,可用焦土去填满。郑晓时说:“三座宫殿发生火灾,朝廷已经诏告天下,有什么不雅观呢?谁敢将朝廷的龙纹砖石填在因罪被废的太平侯故宅?何况寿宫火灾,祖庙火灾,焦土都运到长安两门外,军士在长安大街,运送车辆负重而去,空着回来,人可并行,官吏可以照应管理,如果从庆寿寺西两个夹道进去,一定要从寺东的夹道出来,路程多了一半,三万人只能做一万五千人的工作,再说哪有军士为人填坑的?而且焦土工部还有用处,等木块和石块用完后,要取焦土铺路,从长安门牌楼下,一直填到奉天殿前,每次填五寸厚,都碾碎压平,再加五寸,一直要填三尺厚,才能在上面行走大车子、旱船和压平地面的石碾子,不然街道走廊都会被压坏了,现在午门外东西两侧堆积着数万担焦土,如果搬运出去,不久又得再搬运进来。”赵千户还想说话,郑晓时已经走出去了。
官员们商议如何处理午门及奉天门宫殿楼房的台基、阶级、石柱磉、花板、石面,大家纷纷议论,但最终没有决定。郑晓时想发表自己的意见,但又害怕众人不肯相信,就特地拜访大匠徐杲,向他请教。徐杲虽是工程方面的专才,却也对郑晓时十分钦佩,两人见面之后,屏退左右。郑晓时说:“现在我有三件事想请教徐大人。第一件是有关午门台基的问题,有关部门的官员认为应将前三面拆去一丈,重新筑上砌石。这样做,恐怕比不上开国之初兴建得那么牢靠坚固,万一城楼盖好了,旧有的地基屹立不动,新盖的地基却发生倾斜,那又要耗费几万两银子去修建。不如只将门楼台下龟脚东侧腰墩板等石材,除了保留那些未被大火焚坏的部分,其余损坏的地方将余烬挖凿出来,深约一尺五寸,然后订制新的石材,填置到土中令其坚固,再用木杉皮填实,这样绝对不会腐坏,而且只要安排三班人工,不到一个月就可完工。但是左右侧门旁的须弥座石,石材大而且厚,很难置换,必须等其他部分的石料都已换齐后,按照先前的方式凿出深约二尺五寸的窟窿,订制新的座石,往旧的洞穴填进去,工人一起用铁器出力扛上,也很容易就竣工。”徐杲道:“这个方法很好。”郑晓时又说:“第二件是有关奉天门的阶沿石,一块石头要做成三级阶梯,还有殿上的柱下石,大的有两丈见方。这样的庞然大物,又不比过去皇城没有门限阻隔时那样,可以用合力拖拉的方式拽进去施工。前几年太庙发生火灾,木石等材料无法进入施工,结果拆去承天门的东墙才得以运进去。这次如要施工,又要越过三重宫门,工程更加困难。不如我们在火灾后的焦土中,将旧的阶沿石、柱下石、地面花板石逐一清出,如果还有坚厚可用的石材,就把他翻转过来将原来埋在底下的那面朝上,再进行加工使用。第三件是关于殿上的三级台阶以及楼门的台基,也都像前面讲的挖补一番便可。徐大人如能支持本官的这些意见,除了省下了不少民工、银两、粮食,也可省下数百万两银钱,至于驴骡车辆,就更无法计算了。这是莫大的功德啊!”徐杲一听十分高兴。等到三天后再议此事时,全部按照郑晓时以前所说的意见说出。
【解评】
郑晓时的做法其实就是废物利用的完美体现。废物利用既可以节省费用,又可以缩短完工的时间。所以,充分利用这些废物,将他们变废为宝,可谓有百利而无一害。
种世衡习射 杨掞习骑
【原文】
种世衡所置青涧城,逼近虏境,守备单弱,刍粮俱乏。世衡以官钱贷商旅,使致之,不问所出入。未几,仓廪皆实,又教吏民习射,虽僧道、妇人亦习之,以银为的,中的者辄与之。既而中者益多,其银重轻如故,而的渐厚且小矣。或争徭役轻重,亦令射,射中者得优处。或有过失,亦令射,射中则免之。由是人人皆射,富强甲于延州。
【译文】
种世衡所建的青涧城,靠近蕃族部落,守备的军力薄弱,粮草又缺乏。种世衡于是把官钱借给商人,让他们把粮草运来,完全不过问他们的收支。不久,城里仓库的粮食都满了。种世衡又教官吏和百姓练习射箭,连僧侣、妇人也要练习,用银子作箭靶,射中银子的就把银子给他。后来射中的人越来越多,就将箭靶改为厚而小,但银子的重量没变。有人为徭役的轻重而争执,也命令他们射箭,射中的可以优先选择。有过失的人也命令他射箭,射中的可以免除处罚。从此人人都会射箭,此地百姓的富裕程度和战力之强跃居整个延州第一。
【原文】
杨掞本书生,初从戎习骑射,每夜用青布藉地,乘生马跃,初不过三尺,次五尺,次至一丈,数闪跌不顾。孟珙尝用其法,称为“小子房”。
【译文】
杨掞本是书生,刚从军时练习骑马射箭。每天晚上用青布铺在地上,骑着没有驯服过的马跳跃。最初跳不过三尺,后来跳过五尺,最后甚至跳过一丈,屡次摔倒也不顾忌。孟珙曾经采用他的方法,并称杨掞为“小子房”。
【梦龙评】
按《宋史》,掞尝贷人万缗,游襄、汉间,入娼楼,箧垂尽。夜忽自呼曰:“来此何为?”辄弃去。已在军中,费官钱数万,贾似道核其数,孟珙以白金六百与偿,掞又费之,终日而饮。似道欲杀之,掞曰:“汉祖以黄金四万斤付陈平,不问出入,如公琐琐,何以用豪杰?”似道姑置之。盖奇士也!其参杜杲军幕,能出奇计,解安丰之围,惜乎不尽其用耳。
【解评】
利用人们的利益追求,通过射箭可以获利的方式,来带动射箭的社会风气,而这正是种世衡所要的强大他们战斗力的目的。
顾玠论抚黎峒
【原文】
顾玠《海槎余录》云:儋耳七坊黎峒,山水险恶,其俗闲习弓矢,好战,峒中多可耕之地,额粮八百余石。弘治末,困于征求,土官符蚺蛇者恃勇为寇,屡败官军。后蚺蛇中箭死,余党招抚讫,嘉靖初,从侄符崇仁,符文龙争立,起兵仇杀,因而扇动诸黎,阴助作逆,余适拜官莅其境,士民蹙额道其故。余曰:“可徐抚也。”未几,崇仁、文龙弟男相继率所部来见,劳遣之。余知二人已获系狱,故发问曰:“崇仁、文龙何不亲至?”众戚然曰:“上司收狱正严。”余答曰:“小事,行将保回安生。”众欣然感谢。郡士民闻之骇然,曰:“此辈宽假,即鱼肉我民矣!”余不答,既而阅狱,纵系囚二百人,州人咸赏我宽大之度。黎众见之,尽阖首祝天曰:“我辈冤业当散矣。”余随查该峒粮,俱无追纳,因黎众告乞保主,余谕之曰:“事当徐徐,此番先保各从完粮,次保其主何如?”众曰:“诺。”前此土官每石粮征银八九钱,余欲收其心,先申达上司,将该峒黎粮品搭见征无征,均照京价二钱五分征收。示各黎俱亲身赴纳,因其来归,人人抚谕,籍其名氏,编置十甲。办粮除排年外,每排另立知数、协办、小甲各二名,又总置、总甲、黎老各二名,共有百余人,则掌兵头目各有所事,乐于自专,不顾其主矣。日久寝向有司。余密察识其情,却将诸首恶五十余名,解至省狱二千里外,相继牢死,大患潜消。后落窑峒黎闻风向化,亦告编版籍。粮差讫,州仓积存,听征粮斛准作本州官军俸粮敷散,地方平安。
【译文】
顾玠的《海槎余录》中记载:“儋耳七坊黎人居住的地区,山势险恶,当地的百姓闲下来时就练习弓箭,喜好战斗。黎峒有很多可以耕种的田地,每年交税粮八百多石。弘治末年,当地百姓因不堪忍受重税的苛政,于是土官符蚺蛇仗恃勇武率众为寇,屡次打败官军。后来符蚺蛇中箭死亡,余党被朝廷招抚。嘉靖初年,符蚺蛇的侄儿符崇仁、符文龙为争夺官位的继承,起兵互相仇杀,继而煽动各黎族部落,暗中准备叛乱。我正好到当地任知府,当地的读书人、百姓对将要发生的战乱非常忧虑,于是向我报告了这个事情,我说:“可以慢慢安抚他们。”不久,符崇仁、符文龙的弟弟及儿子相继率领部落的人来求见,我慰劳他们后打发他们离开,后来才知道符崇仁、符文龙已被捕下狱,就故意问他们:“崇仁、文龙为什么不亲自来呢?”众人难过地说:“已经被官府抓去关起来了,正在严加审讯呢。”我笑着说:“这是小事,我这就去保他们回来。”众人都高兴地道谢。郡里的百姓听了都害怕地说:“这些恶人一放出来,马上就会来残害我们百姓了。”我也没有理会。不久我巡视监狱,放了两百名囚犯,州人都称赞我宽宏大量。黎族人见了我全体低着头向上天祈祷说:“我们的冤屈终于可以得到平反了。”我随后详查黎峒的粮食,的确都没有缴纳粮税,就借着黎族人来请求我保释他们的首领时,告诉他们说:“事情要一步一步来,我们先办好纳粮税的事,再谈保释首领,怎么样?”众人说:“好的。”前任官吏每石粮食征收银子八到九钱,我想收笼他们的心,先请求上司将黎峒的各种粮食搭配起来征收,都依照京师的征收金额二钱五分来征收,并要求各黎族百姓亲自缴纳,等他们来缴税时,逐个加以安抚开导。把名氏登录在簿籍上,编成十甲。办理粮务时,除了当年负责的差吏外,每排另外设立了知数、协办、小甲各两名,又设立总置、总甲、黎老各二名,于是共设立了一百多名掌兵头目,这些人都各有事情做,他们都很高兴得到自己的权力,便不再听令于原来的首领了。时间长了,黎族人开始心向着官府了,我仔细明察各种情况,就将五十多名带头作乱的人押送到两千里外的省监狱,这些人都相继死于监狱中,于是大患就在无形中消除了。后来落窑峒黎听到风声也来归顺,也都将他们正式编入户口簿籍里。催收公粮的差事完成后,州仓所积存的粮食,准许分配作本州官军的俸粮,从此那地方得以平安无事。
【解评】
要想笼络对手,就要先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为他们排忧解难,这样才能取得他们的信任,进而为你所用。
康伯可中兴十策
【原文】
建炎中,大驾驻维扬,康伯可上《中兴十策》:一请皇帝设坛,与群臣六军缟素戎服,以必两宫之归;二请移跸关中,治兵积粟,号召两河,为雪耻计,东南不足立事;三请略去常制,为“马上治”,用汉故事,选天下英俊日侍左右,讲究天下利病,通达外情;四请河北未陷州郡,朝廷不复置吏,诏土人自相推择,各保乡社,以两军屯要害为声援,滑州置留府,通接号令;五请删内侍、百司、州县冗员,文书务简,以省财便事;六请大赦,与民更始,前事一切不问。不限文武,不次登用,以收人心;七请北人避胡,挈郡邑南来以从吾君者,其首领皆豪杰,当待之以将帅,不可指为盗贼;八请增损保甲之法,团结山东、京东、两淮之民,以备不虞;九请讲求汉、唐漕运,江淮道途置使,以馈关中;十请许天下直言便宜,州郡即日缴奏,置籍亲览,以广豪杰进用之路。宰相汪、黄辈不能用,惜哉!
【译文】
建炎年间,天子移居扬州,康伯可向皇上进献了中兴大宋的十条策略:一、请皇帝设祭坛,和群臣、六军身穿白色军服祈祷,决心北伐金人,救回徽宗、钦宗二帝;二、请皇帝移居关中,整顿军队,囤积粮食,号召两河军民为国雪耻,仅有东南地区不足以建立帝业;三、请简略国家正常的法制,改以战时的军事体制,如汉朝所施行过的“马上治国”的办法,并选拔天下杰出的人才,每天陪侍在皇帝身边,积极讨论国家政策的利弊得失,了解全天下的真实情况;四、对黄河以北没有沦陷的州郡,朝廷不再设置官吏,而由当地人自己互相推选,各自保护自己的乡里,再派两支军队屯驻要害地方以作声援,在滑州设置留守府,负责接应北方的州郡,并传达朝廷的号令;五、裁减宫内的内侍人数和州县官府中多余的人员,文书力求简明切实,以节省开支,提高行事效率;六、大赦天下,给予百姓更新的机会,以前的事情一律不再过问,不论文武官员,不必依常法任用,以收揽人心;七、凡是逃避金人,带着乡民南来归顺的北方豪杰,应当封以将帅的职位,不可以把他们当做盗贼;八、调整保甲法,团结山东、京东及两淮的人民,以备金人随时可能发动的攻击;九、研究汉唐漕运的方法,在长江、淮河中途设置漕运官员,以运送粮食到关中;十、允许全国官民直言进谏,州郡官员即日起呈上奏本,由皇帝亲自阅览,以扩大豪杰升官入仕的途径。这中兴十策,宰相汪伯彦、黄潜善等人不能采用,真是太可惜了!
【梦龙评】
康伯可后来附会贼桧,擢为台郎,两宫宴乐,专应制为歌词,名节扫地矣!然此《十策》正大的确,虽李伯纪、赵元镇未或过也,可以人废言乎?
【解评】
作为官员,上要为领导考虑,下要体恤黎民百姓,只有兢兢业业、恪尽自守,才能对得起自己的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