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论持久战——1938年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演讲(节选)》全文与赏析

毛泽东

(三〇)“为什么是持久战”这一个问题,只有依据全部敌我对比的基本因素,才能得出正确的回答。例如单说敌人是帝国主义的强国,我们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就有陷入亡国论的危险。因为单纯地以我弱敌强,无论在理论上,在实际上,都不能产生持久的结果。单是大小或单是进步退步、多助寡助,也是一样。大并小、小并大的事都是常有的。进步的国家或事物,如果力量不强,常有被大而退步的国家或事物所灭亡者。多助寡助是重要因素,但是附随因素,依敌我本身的基本因素如何而定其作用的大小。因此,我们说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是从全部敌我因素的相互关系产生的结论。敌强我弱,我有灭亡的危险。但敌尚有其他缺点,我尚有其他优点。敌之优点可因我之努力而使之削弱,其缺点亦可因我之努力而使之扩大。我方反是,我之优点可因我之努力而加强,缺点则因我之努力而克服。所以我能最后胜利,避免灭亡,敌则将最后失败,而不能避免整个帝国主义制度的崩溃。

(三一)既然敌之优点只有一个,余皆缺点,我之缺点只有一个,余皆优点,为什么不能得出平衡结果,反而造成了现时敌之优势我之劣势呢?很明显的,不能这样形式地看问题。事情是现时敌我强弱的程度悬殊太大,敌之缺点一时还没有也不能发展到足以减杀其强的因素之必要的程度,我之优点一时也没有且不能发展到足以补充其弱的因素之必要的程度,所以平衡不能出现,而出现的是不平衡。

(三二)敌强我弱,敌是优势而我是劣势,这种情况,虽因我之坚持抗战和坚持统一战线的努力而有所变化,但是还没有产生基本的变化。所以,在战争的一定阶段上,敌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胜利,我则将遭到一定程度的失败。然而敌我都只限于这一定阶段内一定程度上的胜或败,不能超过而至于全胜或全败,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一则敌强我弱之原来状况就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二则由于我之坚持抗战和坚持统一战线的努力,更加造成这种相对的形势。拿原来状况来说,敌虽强,但敌之强已为其他不利的因素所减杀,不过此时还没有减杀到足以破坏敌之优势的必要的程度;我虽弱,但我之弱已为其他有利的因素所补充,不过此时还没有补充到足以改变我之劣势的必要的程度。于是形成敌是相对的强,我是相对的弱;敌是相对的优势,我是相对的劣势。双方的强弱优势原来都不是绝对的,加以战争过程中我之坚持抗战和坚持统一战线的努力,更加变化了敌我原来强弱优劣的形势,因而敌我只限于一定阶段内的一定程度上的胜或败,造成了持久战的局面。

(三三)然而情况是继续变化的。战争过程中,只要我能运用正确的军事的和政治的策略,不犯原则的错误,竭尽最善的努力,敌之不利因素和我之有利因素均将随战争之延长而发展,必能继续改变着敌我强弱的原来程度,继续变化着敌我的优劣形势。到了新的一定阶段时,就将发生强弱程度上和优劣形势上的大变化,而达到敌败我胜的结果。

(三四)目前敌尚能勉强利用其强的因素,我之抗战尚未给他以基本的削弱。其人力、物力不足的因素尚不足以阻止其进攻,反之,尚足以维持其进攻到一定程度。其足以加剧本国阶级对立和中国民族反抗的因素,即战争之退步性和野蛮性这一因素,亦尚未造成足以根本妨碍其进攻的情况。敌人的国际孤立的因素也处在变化发展之中,还没有达到完全的孤立。许多表示助我的国家的军火资本家和战争原料资本家,尚在唯利是图地供给日本以大量的战争物资,他们的政府亦尚不愿和苏联一道用实际方法制裁日本。这一切,规定了我之抗战不能速胜,而只能是持久战。中国方面,弱的因素表现在军事、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虽在十个月抗战中有了某种程度的进步,但距离足以阻敌之进攻及准备我之反攻的必要的程度,还远得很。且在量的方面,又不得不有所减弱。其各种有利因素,虽然都在起积极作用,但达到足以停止敌之进攻及准备我之反攻的程度则尚有待于巨大的努力。在国内,克服腐败现象,增加进步速度;在国外,克服助日势力,增加反日势力,尚非目前的现实。这一切,又规定了战争不能速胜,而只能是持久战。

(选自《毛泽东选集》第二卷《论持久战》,人民出版社1952年版)

【赏析】

毛泽东不仅是我们伟大的领袖,而且是文学大师,也是演讲家。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利用它来表达感情,沟通思想,传播信息,开展工作,以维持人类和社会的发展。古人云:“一言可以兴邦,一言也可以丧邦。”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不少人是语言大师。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正是凭三寸不烂之舌迎战江东群儒,达到了联吴抗曹之目的。毛泽东对我国语言的运用可谓是出神入化。作为一位具有恒久魅力的历史巨人,他博学、幽默、深邃、睿智、雄辩、敏锐、坚韧、沉着,凡是与其接触过的人,无不觉得他是一位语言大师和说服大师,无不从他的语言说服艺术中得到享受,受到启发。他说服人的语言艺术,常常是风趣幽默而富有哲理、生动形象而寓意深长的,他总是在与你轻松的谈话中解开你的思想疙瘩和解决重大问题。他以渊博的知识储备、生动活泼的语言形式、炉火纯青的表达技巧,形成了自己个性鲜明的语言艺术。他以诗人的情怀、哲人的深邃和睿智、史家的广博、政治家的气度,使每一个被说服者心悦诚服。他有时发表鼓舞人心、雄辩有力的演讲,有时吟诵瑰丽磅礴、浪漫豪放的诗句,有时进行含蓄诙谐、亲切热情的谈话。

《论持久战》是一篇对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至关重要的讲话,“为什么是持久战?”是其中的第六节。在这段讲话中,毛泽东为迷雾之中的人们指明了方向,对他们坚定抗战必胜的信念和坚持抗战到底是一个巨大的鼓舞,同时,指出了怎样才能把“最后的胜利”的可能性变为现实。它是抗日战争经验的科学总结,是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抗日战争的实际相结合的典范。

在这篇讲话中,毛泽东运用了唯物辩证法、唯物主义的天地人统一的观点和立体思维的方法,从日本侵略者和中国两个方面,对亡国论和速胜论进行了批驳;运用了整体有机关联性和历史动态性的系统论观点,对抗日战争的要素、结构、功能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抗日战争经验的总结,选取了对我国人民来说最优化、最适合、最有利的战争策略。

语言上的朴实通俗和生动形象是毛泽东演讲的一大特色。通俗易懂是说话艺术的基本要求,只有用生动形象、明白如话的语言表达出来,才能使听众迅速而又准确地接受和理解,才能取得说服的效果。毛泽东语言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深入浅出、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展现毛泽东演讲才华的趣事很多,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部队战士多是不识字的农民,毛泽东在给他们讲话时说:我们是革命的队伍,所以要懂得革命的道理。我现在只讲“二、三、四”三个字的道理,要求大家记住。毛泽东说:“二”是指两种战争。“三”是指三大纪律。“四”是指革命军队除了打仗、消灭敌人之外,还要做四件事:第一是打土豪分田地,发动群众;第二是建立工农武装,主力才会有后备军;第三是建立革命政权,用老百姓的话讲,就是建立我们的埃(苏维埃)政府;第四是建立地方党组织。这个“二、三、四”的道理,高度概括,深入浅出,好懂易记,一下子就被战士们掌握了。

该演讲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其论点成为大家当时口耳相传的一个论断,深入人心,这与其高度概括、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演讲风格密切相关。在行文上运用了排比、对偶、层递、借代等多种修辞格,语言简洁、短促、有力。用非常明白晓畅的文字、巧妙的比喻阐明了非常深刻的道理。尽量选用人民群众常用的语言,也就是说,用群众喜闻乐见的俗语、熟语,尽量多地运用设问的形式,有问有答,以活跃气氛。

该演讲的另一特色是逻辑严谨,说理透彻明朗,具有雄辩的说服力。该演讲无论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还是在新中国社会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具有很高的理论深度和价值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