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城市诗词 湖北

《白居易咏襄阳》关于描写襄阳的诗词

白居易咏襄阳

有据可考的是,白居易一生至少四次来到襄阳,写下了《游襄阳怀孟浩然》《题故曹王宅》《云居寺孤桐》《游云居寺赠穆三十六地主》《寄微之三首》《旅次景空寺宿幽上人院》《襄阳舟夜》《再到襄阳访问旧居》等诗歌。

白居易与襄阳的渊源始自其父白季庚。贞元七年(791年),白季庚任襄州别驾,贞元十年(794年),卒于官舍,时年23岁的白居易将父亲暂时安葬于襄阳东津南原。元和六年(811年)四月,白居易的母亲陈氏去世;十月,白居易将祖父、祖母、父亲的灵柩迁葬于金氏村。白居易的父亲在襄阳为官三年,安葬十七年。

白居易因为安葬和迁葬父亲,两次来襄阳,写有《游襄阳怀孟浩然》《题故曹王宅》《云居寺孤桐》《游云居寺赠穆三十六地主》等诗歌。可能是因为这两次来襄阳时,白居易还比较年轻,没有经历过多的坎坷,所以这几首诗描写襄阳山水人文,发思古之幽情,并无过多的人生感慨。如《游襄阳怀孟浩然》:

楚山碧岩岩,汉水碧荡荡。秀气结成象,孟氏之文章。

今我讽遗文,思人至其乡。清风无人继,日暮空襄阳。

南望鹿门山,蔼若有余芳。旧隐不知处,云深树苍苍。

诗歌从襄阳的秀美山水写起,因为有如此秀美的山水美景,所以孕育了孟浩然的山水诗篇,如今我来到襄阳,读其遗文,思念其人,意脉顺承直下。诗歌的后半部分写悼亡之情,风景依旧,人已作古,云树苍茫,旧迹不可寻,惋惜之情,怀念之意,溢于言表。

再如《云居寺孤桐》:

一株青玉立,千叶绿云委。亭亭五丈余,高意犹未已。

山僧年九十,清净老不死。自云手种时,一颗青桐子。

直从萌芽拔,高自毫末始。四面无附枝,中心有通理。

寄言立身者,孤直当如此。

云居寺即今之广德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明朝成化年间,襄阳王朱见淑的爱妃杜氏病故,葬于云居寺,云居寺主持道圆法师大为不满,要率众离去,襄阳诸佛寺院纷纷上书谴责襄阳王,朝廷让襄阳王自备工料,就近重建一座寺院还给和尚,寺院建好以后,皇帝将寺名改为“广德寺”。这首咏物言志之作,谈不上情景交融,意境优美,但却深有哲理,如蕴含着做人道理,诗歌借梧桐树“直从萌芽拔,高自毫末始”,说明高尚品德积累于细微的道理,借梧桐树“四面无附枝,中心有通理”,劝诫人们做人应当孤高耿直。

又如《题故曹王宅》:

甲第何年置?朱门此地开。山当宾阁出,溪绕妓堂回。

覆井桐新长,阴窗竹旧栽。池荒红菡萏,砌老绿莓苔。

捐馆梁王去,思人楚客来。西园飞盖处,依旧月徘徊。

曹王即李皋,字子兰,唐太宗李世民之十四子曹王李明的玄孙。贞元三年(787年)至贞元八年(792年),李皋任襄州刺史、荆南节度使、山南东道节度使、襄邓隋唐等州观察使,镇襄阳。约在此期间,李皋在檀溪建造了宅第。诗歌先是描写曹王宅邸的豪华,朱门甲第,山环水绕,园中梧桐,窗前翠竹,环境优雅,后写池荒苔绿,主人离去,大有一种寻人不遇的惆怅。

元和十年(815年)六月,白居易上疏请捕刺杀宰相武元衡之刺客,得罪权贵,被人诋毁,贬为江州司马。这年秋天,白居易出蓝田,过襄阳,经鄂州,于冬初到达江州(今九江)。途经襄阳时,白居易写有《寄微之三首》《旅次景空寺宿幽上人院》《襄阳舟夜》等诗歌。这一次途经襄阳,心境大不一样,对人生的感慨、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大大增强。

如《寄微之三首》其二为:

君游襄阳日,我在长安住。今君在通州,我过襄阳去。

襄阳九里郭,楼堞连云树。顾此稍依依,是君旧游处。

苍茫蒹葭水,中有浔阳路。此去更相思,江西少亲故。

元和五年,元稹被贬江陵,曾经途经襄阳,如今白居易被贬江州,也经过襄阳,相同的地点、相似的经历,激起了白居易对友人的思念。诗意浅显,但对友人的思念,对仕途的感叹,跃然纸上。

再如《旅次景空寺宿幽上人院》:

不与人境接,寺门开向山。暮钟寒鸟聚,秋雨病僧闲。

月隐云树外,萤飞廊宇间。幸投花界宿,暂得静心颜。

景空寺故址在襄阳南十里白马山。诗歌通过暮钟、寒鸟、秋雨、病僧、云月、飞萤等物象,渲染了景空寺的幽静,诗人投宿在此,心情得到些许的安慰。

又如《襄阳舟夜》:

下马襄阳郭,移舟汉阴驿。

秋风截江起,寒浪连天白。

本是多愁人,复此风波夕。

诗人在襄阳下马移舟,颇能显示襄阳南船北马的地理形势,而风急浪高的景色又象征着作者羁旅行役之苦,仕途命运之忧。

长庆二年(822年)七月,51岁的白居易罢中书舍人自请外任杭州刺史,取道襄汉、江州,十月抵达杭州。这一次诗人重访故居,写下了《再到襄阳访问旧居》:

昔到襄阳日,髯髯初有髭。今过襄阳日,髭鬓半成丝。

旧游都似梦,乍到忽如归。东郭蓬蒿宅,荒凉今属谁?

故知多零落,闾井亦迁移。独有秋江水,烟波似旧时。

白居易初到襄阳之时,还是个毛头小子,“髯髯初有髭”,如今再到襄阳却已是人过中年,“髭鬓半成丝”,自己住过的地方,宅生蓬蒿,荒凉无主,旧友仙逝,闾井迁移,怀旧中带有深沉的伤感。